多年生草本植物 灯笼果


多年生草本植物 灯笼果

文章插图
灯笼果(多年生草本植物)灯笼果(学名:Physalis peruviana L.):茄科酸浆属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密生短柔毛 。叶较厚,阔卵形或心脏形,两面密生柔毛 。花单独腋生 。花萼阔钟状;花冠阔钟状,黄色而喉部有紫色斑纹;花丝及花葯蓝紫色 。果萼薄纸质,淡绿色或淡黄色;浆果成熟时黄色 。种子黄色,圆盘状 。夏季开花结果 。
【多年生草本植物 灯笼果】原产南美洲;中国广东、云南有栽培,或成野生而生长于海拔1200-2100米的路旁或河谷 。植株全草均可入药 。果实成熟后酸甜味,可生食或作果酱 。
(概述图片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灯笼果
拉丁学名:Physalis peruviana L.
别称:小果酸浆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茄科
属:酸浆属
种:灯笼果
命名者及年代:L.,1763
形态特徵多年生草本,高45-90厘米,具匍匐的根状茎 。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密生短柔毛 。叶较厚,阔卵形或心脏形,长6-15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对称心脏形,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的尖牙齿,两面密生柔毛;叶柄长2-5厘米,密生柔毛 。花单独腋生,梗长约1.5厘米 。花萼阔钟状,同花梗一样密生柔毛,长7-9毫米,裂片披针形,与筒部近等长;花冠阔钟状,长1.2-1.5厘米,直径1.5-2厘米,黄色而喉部有紫色斑纹,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外面生短柔毛,边缘有睫毛;花丝及花葯蓝紫色,花葯长约3毫米 。果萼卵球状,长2.5-4厘米,薄纸质,淡绿色或淡黄色,被柔毛;浆果直径约1-1.5厘米,成熟时黄色 。种子黄色,圆盘状,直径约2毫米 。夏季开花结果 。产地生境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福建(南部)和东北三省 。中国广东、云南有栽培,或成野生而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路旁或河谷 。繁殖方法育苗育苗方式:主要採用塑胶大棚或中棚内育苗,苗床应设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并选用前茬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地块 。每公顷需大棚或中棚育苗面积80-200平方 。床土準备:不含病菌及害虫,富含腐殖质和可供给态的营养元素,化学反应为中性,结构良好,疏鬆不板结,未施过长、残效除草剂的大田土壤 。床土要充分翻晒,肥料要充分腐熟,肥土要均匀 。营养土配製:生物有机肥(灯笼果专用肥)=1:1或2:1的园田土 。若土壤粘重可加入10%细沙,混匀过筛,用福马林溶液密封杀菌杀虫,打开晾晒48h,堆积备用 。播种床的床土一般厚6-10厘米,每平方米苗床需用营养土100-125千克,移植床的床土一般为12-17厘米,每平方米苗床需用营养土150-200千克 。用70%敌克松和70%甲基托布津1∶1混拌均匀,对水1000倍液,均匀喷湿床土 。浸种:通常用50℃左右的热水烫12-15分钟,然后置室温下 。浸种期间每隔8-10小时换1次30℃左右的温水,并用手揉搓以去除外皮粘性物质,浸种20-24小时 。催芽:催芽是将吸水膨胀的种子,置于适温下,促使种子萌发 。灯笼果催芽,因种子小,用量少,一般採用细沙拌种法,细沙用量约是种子量8-10倍(细沙需用开水消毒),用湿布将种子包好,在28-30℃条件下催芽 。每天翻动两次,并用温清水淘洗,散发大量呼吸热,呼吸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淘洗后继续催芽 。5-7天即可出芽 。播种播种时间: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播种期一般选择当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时,棚内温度达10℃以上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播种宜选无风的晴天下午进行 。在平整的床面上浇足底水(纸筒营养土要浇透) 。底水的渗水层深度约为6-8厘米 。待水渗下后,在床面上或纸筒内撒一薄层营养土,再点播催好芽的种子,每穴3粒,随后覆细乾土0.5-1厘米 。覆土要及时,均匀,覆土后加盖一层清洁的塑胶膜,以提温保墒,待幼苗顶土时除去 。栽培技术选地选择肥力中等,质地疏鬆,结构好,易于排水,避风向阳,土层较厚的黑沙土种植灯笼果为适宜 。一般耕翻深度25-30厘米 。深耕增进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通气性能,增加土壤温度,蓄水能力加强,好气性微生物活跃,从而分解出更多的有效养分,有利于灯笼果植株的生长发育 。土壤深耕后可将病菌孢子、害虫、虫卵和杂草种子等埋到较深的土层内,使杂草种子丧失发芽能力,能把土壤深处的虫、卵、蛹及一部分杂草根翻到地表面冻死,减少病虫草危害 。同时,深翻能使土壤疏鬆,有利于灯笼果根系生长和根群发达 。灯笼果要高床栽培,垄高25-30厘米 。有较厚的疏鬆土壤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而雨水又由于蒸发麵扩大,利于加速水分散失而便于排水防涝;利用高床改变了土壤水、热、气的状况,也就促进了土壤养分的释放,使灯笼果发育快,早熟3-5天,增产5%以上 。苗期温度:出苗前应密封保温、增温促进幼苗迅速出土 。幼苗出土后,以白天20-28℃,夜间14-17℃範围较适宜,温度过高会引起幼苗徒长和花芽质量降低 。水分:播后苗前一般不浇水 。出苗后选晴朗无风天气,覆1次乾燥细土,厚0.5-1厘米,用来弥缝、缓苗,移植前儘量不浇水,根据苗情需要补水 。移植前日傍晚,在播种床内浇水,以便起苗 。间苗:及时间苗使幼苗有一定的营养面积,是培育壮苗的关键 。一般间2次苗,第一次间苗是在真叶露心时进行,留2-3株壮苗;第二次间苗是在2-3片真叶时进行,留1株壮苗 。施肥:把所有要施的农肥、化肥都做底肥,随打垄时破垄夹肥施入以满足灯笼果后期对肥料的需要 。好处有三个:一是见效快;二是配方施肥养分全;三是不易贪青晚熟 。定植大田栽植株行距为1×1米,定植穴深、宽各40厘米,每穴施农家肥5千克 。定植时将苗放在坑内,一人提苗,一人培土,踏实,浇足水,定植后要求穴面比地面低8-10厘米,以便生长季节保持水分 。栽植后应特别注意加强土壤管理,清除杂草,遇乾旱天气要及时灌水,每年施肥2-3次 。每年在10月中下旬落叶后埋土防寒,埋土厚度以不露枝即可 。主要价值食用其鲜果含果胶特别多,可加工成优质的果酱、果饼、果汁等多种保健食品,製品由于风昧独特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灯笼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脂肪酸、胺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 。此外,它还含有柠檬酸、苹果酸、鞣质树脂、皂甙、黄酮甙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药用灯笼果是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蜀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均有记载 。灯笼果不仅具有固精涩肠、补肾壮阳、缩尿止泻、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增强人体造血、提高多种酶的活力和防止细胞老化的药用功能,而且对皮肤肿瘤、神经衰弱、痢疾、黄疸、水肿、慢性咽炎及皮肤癌和早期宫颈癌等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此外,灯笼果还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炎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