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 又名“土豆”“洋芋”“阳芋”或“山药蛋”等 , 是今天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 。马铃薯是高产的农作物 ,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 , 尤其是战争和饥馑年代 , 它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 , 中国人食用马铃薯的历史却相对短暂 , 直至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后 , 它才“西食东渐” , 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食谱中 。
新奇的外来作物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 , 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 , 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话虽如此 , 但相较于口感香甜、卖相讨喜的玉米而言 , 马铃薯平淡无味、外形欠佳 , 是以其传播及推广之路重重受阻 , 甚至一度在欧洲被打上“有毒”的标签 。
1565年 , 马铃薯传到爱尔兰 。不久 , 爱尔兰反英起义爆发 , 传统农作物受损严重 , 惟有马铃薯因深埋地底而安然度过了战火 , 并以救灾粮食的身份一跃登上爱尔兰人的餐桌 。此后 , 马铃薯的食用价值渐渐为大众所认可 , 其作为主食逐步扩散到印度、爪哇等地 , 最终传入中国与日本 。
关于中国引进马铃薯的确切时间 , 今已无从考证 。较早有关马铃薯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末年 , 如《长安客话》记载:“土豆 , 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 , 亦似芋 , 而此差松甘 。”该书作者蒋一葵为万历朝进士 , 《长安客话》是其在京任职期间 , 走访北京古迹、形胜与奇事等撰成 , 因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
无独有偶 , 万历朝另一文人徐渭亦有五律诗《土豆》一首:“榛实软不及 , 菰根旨定雌 。吴沙花落子 , 蜀国叶蹲鸱 。配茗人犹未 , 随羞箸似知 。娇颦非不赏 , 憔悴浣纱时 。”徐渭一生辗转南北 , 见闻广博 , 却为区区土豆作咏 , 将其视作上等美食 , 足以说明马铃薯在万历年间仍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
此外 , 农学大师徐光启对马铃薯也青睐有加 。如《农政全书》中就有一段与土豆相关的详尽描述:“土芋 , 一名土豆 , 一名黄独 。蔓生叶如豆 , 根圆如鸡卵 , 肉白皮黄 , 可灰汁煮食 , 亦可蒸食 。又煮芋汁 , 洗腻衣 , 洁白如玉 。”从根蔓形状、外观颜色到烹食方法 , 与现代马铃薯近乎无异 , 可知徐光启当日所见所食之“土芋”的确是如今的土豆 。
万历以后 , 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 。明代晚期刘若愚所写的《酌中志》记载 , 一般在正月十六之后 , 宫中灯市最为繁盛热闹 , 天下珍馐百味云集于此 , 其中便有“辽东之松子 , 蓟北之黄花、金针 , 都中之山药、土豆” 。在上百种珍味里 , 马铃薯从口感到卖相均平淡无奇 , 却能稳居京都特产之位 , 必然有其独特性 。事实上 , 对于食遍天下、口味刁钻的皇族贵胄来说 , 马铃薯最吸引人之处便是其来自异域而已 , 以马铃薯入宴 , 不过是吃个新鲜 。
如上所述 , 马铃薯在明末时便漂洋过海 , 传入中土 。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 , 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明代上林苑即使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 , 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 , 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 , 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 , 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 。所以 , 此时马铃薯虽已被引进中国 , 却不过偶尔现身于富贵人家的餐桌上 , 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
- 清宫秘史:香妃名为香而并非身上有香味
- 澳前总理秘书长:中国总被描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并非事实! 中国之最数据描述
- 澳媒提出质疑:中国总被描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并非事实 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数据
- 清朝雍正皇帝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 金屋藏娇并非戏言:刘彻也真心曾爱过陈阿娇
- 历史上的雍正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 孝文帝改革轶事:最初的改革是冯太后主导的
- 揭秘文丑并非关羽所杀他竟是这样死的
- 三国最大谎言诸葛亮出山并非刘备三顾茅庐
- 项羽自杀真相:并非真的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