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九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除四川成都外都昙花一现 天府之国有什么历史之最

“天府之国”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 。古人常把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在中国历史上 ,  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 。它们是关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 这些“天府之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则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 。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 有的“天府之国”长期存在 , 影响很大 , 有的则昙花一现 , 转瞬即失 。历史时期“天府之国”的形成与演变 , 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据史书记载 , 战国后期 , 关中盆地和北京一带就先后获得“天府”的美誉 。秦汉之际 , 关中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 成都平原开始跻身于“天府”的行列 。南北朝末年 , 太原附近一度被称为“天府之国” 。隋唐两代 , 关中盆地高度发展 , 成都平原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宋辽夏金时期 , 北方地区战争频繁 , 社会动荡 , 而江南地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成为新的“天府之国” 。到元明清时期 ,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 成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天府之国” , 而闽中 、盛京(沈阳)、凉州(武威)、台东等地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近代以来 , 关中等老天府或趋于衰落 , 或有了新的称谓 , 只有四川盆地仍保有“天府之国”的称号 。如此算来 , 在中国历史上 , 共有9个“天府之国” 。这些“天府之国”分布在西北 、西南 、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不同的地理单元 。其中关中盆地、北京一带和成都平原影响较大 , 其他几个地区知名度则相对较小 。本文拟对这些“天府之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探讨 , 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天府之国”的认识 。
一、关中盆地或关中平原
关中盆地(平原)位于陕西中部 , 被山带河 , 金城千里 , 土地肥沃 , 物产丰富 , 古称“陆海” ,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和“天府之国” 。从文献记载来看 , 关中作为“天府”的历史 , 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 , 作为“天府之国”的历史 , 则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 。历史上最早把关中称为“天府”的人是苏秦 , 最先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的是张良 。自战国至于明代 , 关中盆地一直享有“天府”及“天府之国”的美誉 。关中盆地的基本特点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秦岭山脉、渭北山系与黄河形成天然屏障 , 泾、渭、灞诸水从八百里秦川上流过 , 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
早在旧石器时代 ,  这里就有人类繁衍 。夏商周三代 , 这里曾是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 。到春秋战国时期 , 经过秦人的开发 , 这里已变得相当富庶 。故苏秦在公元前338年对秦惠王说:“秦四塞之国 , 被山带渭 , 东有关河 , 西有汉中 , 南有巴蜀 , 北有代马 , 此天府也 。”战国末年 , 秦国在渭北地区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 ,  进一步优化了关中的生态环境 , 促进了这里的农业生产 , 提高了秦的综合国力 , 从而很快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 , 但关中的统治基础依然很好 。正因为如此 , 楚汉战争结束后 , 刘敬建议汉高祖定都关中 。他认为:“秦地被山带河 , 四塞以为固 。卒然有急 , 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 , 资甚美膏腴之地 , 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 , 山东虽乱 , 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汉高祖身边的大臣多劝他建都洛阳 。认为“洛阳东有城皋 , 西有肴殳黾 , 倍河向伊雒 , 其固亦足恃 。”汉高祖犹豫不决 。张良对他说:“雒阳虽有此固 , 其中小不过数百里 , 田地薄 , 四面受敌 , 此非用武之国也 。夫关中左肴殳、函 , 右陇、蜀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专制诸侯 。诸侯安定  , 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也 。刘敬说是也 。”于是汉高祖决定奠都关中 。自从张良给关中戴上“天府之国”的桂冠之后 , 人们便开始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