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 无线电( 二 )


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 无线电

文章插图
无线电虽然马可尼的试验结果令人相当振奋,可是当时一般人认为无线电行径类似光波,发射之后,绝对是呈直线前进,从英国到加拿大,再怎幺说一定是无法完成直线的无线电通讯(因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当时的科学理论更证明,从英国发射后的无线电波一定直驱太空,怎幺可能达加拿大?可是从马可尼用简陋的无线电设备征服长距离通讯的试验记录看来,白天,讯号可以远达700英哩,晚间更远达2,000英哩以上,这些试验数据,使得以往的理论所推展出来的必然结果,开始发生动摇了 。与此同时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约而同地分别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气层中有电子层的存在,它可以像镜子般,把无线电折射回地球,而不致于直奔太空,由于这种折射回返的讯号,使得远方的电台才得以互相通讯,这种对无线电波有如镜子般作用的电子层称做KENNELLYHEAVISIDE层,但现今一般称之为电离层(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受了电离层之赐 。从一九二五年开始,许多科学家便开始进行电离层的探堪工作,经由向电离层发射无线电脉冲讯号,然后从电离层折反的回声(Echo)中,可以了解到电离层的自然现象,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就像是一把大伞涵盖了地球,而且随着白天或夜晚或季节的变化而变动,同时发现某些频率可以穿过电离层,而有些频率则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虽然对电离层已经掀开了面纱而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国际通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六十多年来,科学家均不放过任何继续研究电离层的机会,甚至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试验及最近的太空梭飞行,均设计有某些实验,以期能更进一步了解电离层,借超高速电脑的帮助,透过假设的模型最后希望能够像气象般,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的电离层状况 。无线电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对各波段进行研究、运用的历史 。首先被运用的是长波段,因为长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电流小、电波能量损失小,而且能够绕过障碍物 。但长波的天线设备庞大、昂贵,通讯容量小,这促使人们寻求新的通讯波段 。二十世纪20年代,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1931年出现了电离层理论,电离层正象赫兹所说的镜子 。它最适于反射短波 。短波电台既经济又轻便,它在电讯和广播中得到了普遍套用 。但是电离层受气象、太阳活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通信质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 。短波段为3MHz~30MHz,按每个短波台占4KHz频带计算,仅能容纳几千个电台,每个国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电台数,电视台(8MHz)就更挤不下了 。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世界上发展了微波技术 。微波已接近光频,它沿直线传播,而且能穿过电离层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经中继站或通讯卫星将它反射后传播到预定的远方 。传进中国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这是无线电报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 。自此,拉开了无线电报经由期刊传播的序幕 。早期的无线电报技术传播主要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多为介绍新鲜事物的文章,随后才出现了介绍原理的科技类论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术及发明的篇目 。随着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在期刊中传播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诸多法令性的文章 。从晚清后期期刊中传播的文章来看,已自成体系,为其今后专业期刊的出现以及学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理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 。无线电技术的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 。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製可将信息载入于无线电波之上 。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 。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