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浣溪沙·端午】《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準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採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浣溪沙·端午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浣溪沙⑴·端午⑵轻汗微微透碧纨⑶,明朝端午浴芳兰⑷ 。流香涨腻满晴川⑸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⑹ 。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⑵端午:民间节日,在旧曆五月初五 。⑶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⑷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⑸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⑹“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髮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云鬟(huán):女子的髮髻 。白话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髮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着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名家点评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曹树铭《东坡词》注:此词末句“佳人相见一千年”,非朝云莫克当之,且正应端午故事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 。苏轼自幼奋厉有天下志,入仕之后,主张改革弊政 。因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 。因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与执政者发生分歧,自请出知杭州、颍州等地 。新党再度执政,被远贬惠州、儋州 。后遇赦北还,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然而在文学艺术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 。在诗、词和散文方面,都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着作有诗、文、词集与《仇池笔记》、《志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