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溪

沧溪【沧溪】沧溪村隶属于金源乡沧溪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坝区 。距离乡政府所在地4.1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 。国土面积8.85平方公里,海拔1547米,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烤菸等农作物 。有耕地1490亩,其中人均耕地0.7亩;有林地4641亩 。
基本介绍中文名:沧溪
国土面积:8.85平方公里
海拔:1547米
年平均气温:16.5 ℃
村情概况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69户,有乡村人口2114人,其中农业人口2114人,劳动力123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20人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5元 。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距离乡政府所在地4.1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 。国土面积8.85平方公里,海拔1547米,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烤菸等农作物 。有耕地1490亩,其中人均耕地0.7亩;有林地4641亩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490亩(其中:田983亩,地507亩),人均耕地0.7亩,主要种植水稻、烤菸等作物;拥有林地4641亩,无经济林果地、水面面积和养殖面积;荒山荒地1255.5亩,其他面积5884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 。全村有240户通自来水,有56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 。有56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6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7.3%),通有线电视3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行动电话的农户数101户,其中拥有行动电话农户数78户(分别占总数的17.8%和13.7%)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已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1公里 。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机车5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9户;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廄)6户 。有效灌溉面积896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6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0.8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71万元,占总收入的57.6%;畜牧业收入131.83万元,占总收入的2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90头,肉牛129头,肉羊69头);无渔业收入;林业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4.9%;第二、三产业收入36万元,占总收入的7.6%;工资性收入16.83万元,占总收入的3.6% 。农民人均纯收入116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为主 。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6.8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2人(占劳动力的15.5%),在省内务工125人,到省外务工13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优质大米特色产业,计画大力发展优质大米、玉米制种、烤菸产业 。无县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569户,共乡村人口2114人,其中男性1170人,女性944人 。其中农业人口2114人,劳动力1239人 。该村是纯汉族居住地,有汉族2114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人,占人口总数的0.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114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86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3.9公里 。该村没有公厕和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40户,占农户总数的42%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沧溪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金源中学 。该村距离国小校0.5公里,距离中学4.1公里 。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23人,其中小学生235人,中学生88人 。该村无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业余文娱宣传队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契约53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222亩,无土地流转面积 。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尚未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贴上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政策、法律法规、低保、经济收入等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4个,党员总数36人,党员中男党员29人,女党员7人 。该村有团员90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生存环境和自然灾害恶劣,民众文化素质差,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2、农业产业结构品种单一、退化,科技含量不高,传统种植经营方式落后;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差,交通不便,民众的生产生活困难;4、学校教学设施老化差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增加对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组织民众进行科技培训积极推广农业科技 ,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先进的农业技能;2、抓好路、坝、沟、堤的综合治理,採取生态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缓解自然灾害;3、按照一乡一品,一村多业的工作方针,抓好优质大米、烤菸、玉米制种的推广种植,实行对现有牲畜冻精改良发展畜牧业;4、有计画的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