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服饰( 二 )


清朝官员服饰

文章插图
冬天戴的暖帽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 , 多用玉、翠、珐瑯或花瓷製成 , 用以安插翎羽 。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 “目晕”又称为“眼” , 在翎的尾端 , 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 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 。蓝翎为鹖羽製成 , 蓝色 , 羽长而无眼 , 较花翎等级为低 。顶戴顶戴指代表官阶的顶珠 , 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 , 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 , 二品为珊瑚 , 三品为蓝宝石 , 四品用青金石 , 五品用水晶 , 六品用砗磲 , 七品为素金 , 八品用阴纹缕花金 , 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 无顶珠者无官品 。
清朝官员服饰

文章插图
夏天戴的凉帽雍正八年(1730年) , 更定官员冠顶制度 , 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 , 二品为红色涅玻璃 , 三品为蓝色明玻璃 , 四品为蓝色涅玻璃 , 五品为白色明玻璃 , 六品为白色涅玻璃 , 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翎羽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 , 多用玉、翠、珐瑯或花瓷製成 , 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 「目晕」又称为「眼」 , 在翎的尾端 , 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 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 , 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 , 贝子以下可以戴 。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 , 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 。蓝翎为鹖羽製成 , 蓝色 , 羽长而无眼 , 较花翎等级为低 。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 , 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 , 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 , 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皇帝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 。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 , 上绣九条龙 , 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 , 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 , 一般不易看到 。这样一来 , 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 , 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 , 所看见的都是五龙 , 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 , 名为水脚 。水脚之上 , 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 , 水浪之上 , 又立有山石宝物 , 俗称“海水江涯” , 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 , 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昇平”的寓意 。
清朝官员服饰

文章插图
康熙帝朝服贵族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 , 而贝勒是蟒袍 。关于蟒、龙的区别 , 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 。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 , 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 , 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 。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 , 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 , 得出五爪为龙 , 四爪为蟒的结论 。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 , 不能是明黄 , 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 , 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 。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 , 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