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 , 苏轼兄弟丁忧服满 , 刚回京城 。那时 , 兄弟俩踌躇满志 , 很想有一番作为 。可是 , 苏东坡不识时务 , 对改革说三道四 。王安石很不高兴 , 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 。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 , 随时都会碰到山头 。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 , 无暇指点时政 。没想到 , 苏东坡是断案高手 , 三下五除二 , 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净——王安石的警告落空了 。
第二年上元节 , 皇帝想买灯 , 苏东坡劝谏皇帝别浪费这种 “耳目不急之玩” , 皇帝从善如流 。苏东坡喜不自胜 , 就像初学写作的人发表了文章而激起更强的写作劲头一样 , 苏东坡接连又作了《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 , 向改革全面开战 。于是 , 政敌开始收集苏东坡的 “黑材料” , 想把他整垮 。可是 , 结果一无所获 。但是 , 这已使苏东坡心惊胆战 , 后怕起来 。于是 , 他请求外调 , 以离开政治的漩涡 , 避祸全身 。
网络配图
就这样 , 苏东坡与王安石走到了对立面 。此后 , 苏东坡就开始了他连年外贬的宦海沉浮 。但是 , 在王安石下野之后 , 他却亲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 , 并次韵王安石的《北山》诗 , 道是:“骑驴渺渺入荒陂 ,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 , 从公已觉十年迟 。”
当时 , 苏东坡从黄州平调到离京较近的汝州 , 可是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他之所以要去探访王安石 , 一则是路过;二则同是天涯沦落人 , 已不复有当年的意气用事 , 况且他对改革也有了新的理解 , 不再简单地全盘否定 , 而王安石也已退出官场 , 两人见面就轻松多了;三是 , 当年“乌台诗案”发作 , 有人欲置自己于死地 , 王安石曾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 施以援手 , 并没有因为是政敌而落井下石 。不能不说 , 两人在私下是互相倾慕的 。本着惺惺相惜 , 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而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来拜访他时 , 竟穿着便服骑驴到船上来看望苏东坡了 。苏东坡也不戴帽子 , 赶紧作揖迎接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见甚欢 , 别有一番滋味 。
苏东坡的到来 , 让寂寞的王安石一下子又有了知音的感觉 。两人谈诗论文 , 谈禅说佛 , 很是契合 。王安石对人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 , 方有如此人物!”也许 , 正因为此 , 王安石情不自禁地请苏东坡就在金陵买田为宅 , 两人也好时常见面 。苏东坡也有相见恨晚之感 , 故而有“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句 。有人以为这是客套 , 乃至虚与委蛇 。我看 , 苏东坡未必这样乡愿 , 若要与王安石周旋 , 也犯不着远道来访 。
网络配图
此时 , 两人已没了世俗的距离 , 同抱赤子之心 , 又怎会互相设防?王安石的邀请是真诚的 , 晚年能得遇如此人物为邻 , 岂非美事?而仕途险恶 , 又何必汲汲于道呢?王安石是过来人 , 不能说没有劝退之意;而苏东坡也历尽坎坷 , 未必没有林下之想 。故而 , 一说即合 , 以致后来人到了江北 , 依然盘桓不去 。他在给王安石的信中说:“某始欲买田金陵 , 庶几得陪杖屦 , 老于钟山之下 。既已不遂 , 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 , 日以求田为事 , 然成否未可知也 。若幸而成 , 扁舟往来 , 见公不难矣……”好一个扁舟往来!若真成功 , 则苏王诗酒唱和 , 不啻是文坛佳话也!只是 , 苏东坡毕竟还是公家人 , 一时之想 , 望梅止渴而已 , 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