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创作中篇小说 海上钢琴师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创作中篇小说 海上钢琴师

文章插图
海上钢琴师(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创作中篇小说)【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创作中篇小说 海上钢琴师】《海上钢琴师》(Novecento. Un monologo)是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义大利的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本书完整收录电影《海上钢琴师》原着,以及被《泰晤士报》讚誉为“文学瑰宝”的《丝绸》 。
基本介绍书名:海上钢琴师
作者:(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原版名称:Novecento. Un monologo
译者:周帆  吴正仪
ISBN:978-7-5404-8273-2
类别:畅销·文学
页数:124
定价:48.00元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装帧:精装
丛书名:巴里科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作家中的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作品选集,完整收录电影《海上钢琴师》原着,以及被《泰晤士报》讚誉为“文学瑰宝”的《丝绸》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作,讲述了海上钢琴师“一九〇〇”传奇的一生 。1900年,“维吉尼亚人”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一九○○ 。一九○○慢慢长大,显示出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立·罗尔·莫顿听说一九○○技艺高超,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黯然离去 。这一切都发生在海上,一九○○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陆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终依然没有下船 。后来邮轮被废弃、引爆,一九○○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维吉尼亚人”号,随之而去 。《丝绸》被《泰晤士报》讚誉为“一部风格卓越的杰作 。一个由心醉神迷之魅力炼成的文学瑰宝” 。它讲述的是19世纪中期,一场天灾几乎毁了法国的丝绸工业,受法国丝绸商人巴尔达比乌所託,退役军人埃尔维·荣库尔离开爱妻,赴日购买蚕种 。由于处在幕府末期的日本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切交易只能在暗中进行 。势力较大的贵族原卿同意与荣库尔做这笔交易,而这个过程中荣库尔被原卿的小妾吸引 。儘管语言不通,但宿命一样的爱情还是发生了 。巴里科将微妙的情慾讲述得节制而充满迷思,优雅、动人 。人物介绍1900海上钢琴师1900显然是一位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苦者,但却也是一位高贵的典型 。与那些宁可忍受惊涛骇浪也愿去美洲“淘金”的移民不同,他丝毫没有到陆地世界去寻找“金矿”的冲动 。要不是因为那场“该死的战争”,1900的人生倒也是纯美的 。然而,1900最终步入了绝境,在效果上获得“毁灭”的表现,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秉承一致 。但是,与反抗命运的悲剧不同,1900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 。他所表现出的种种悲剧意识显然是消极的,固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悲剧意识作品的典範 。1900的故事虽然是象徵的,却是真实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 。他的种种消极悲观情绪正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消极情绪的极端表现 。作品鉴赏《海上钢琴师》的悲剧性就体现在他人生的荒诞性上,因此,它是受存在主义文学影响的一个典型的荒诞派剧作 。存在主义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 。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其特徵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因此,“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它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人类的孤独、失望、恐惧与厌世的种种消极思想情绪 。《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极端地反映出现代人心理中最黑暗、最隐私的那一部分消极思想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