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解析承负的奥秘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解析承负的奥秘

古语有云:“祸福无门 , 惟人自招”、“种瓜得瓜 , 种豆得豆” , 此乃果报天机承负之妙也 。
谈及承负 , 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前人栽树 , 后人乘凉”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解析承负的奥秘】那究竟何为承负?

依老子“道设生以赏善 , 设死以威恶”之教义思想 , “承负”可释自然与社会之各种报应现象 , 即“承负”乃道之报应观 。
《太平经》乃最早对承负思想予以系统阐述之道教经典 。
其中 , 《太平经》对承负之说有二解:其一 , 言人世间之承负 , 将今人所受之福祸归于祖先之善恶 , 祖先积德行善 , 则福泽子孙后代 , 祖先有过或作恶多端 , 则恶果传于后代子孙;其二 , 论自然、社会之承负 , 顺“道”而行 , 则自然、社会昌盛发达 , 违“道”而行 , 则自然、社会衰败枯萎 。
“承负”之核心内容 , 乃将天道、地道、人道置于“承者为前 , 负者为后”之循环逻辑发展中 , 以天道、地道论证人道 。 阐明天灾之发、地祸之起 , 缘由在于违背自然之道之人道承负 。 社会动乱 , 王朝更迭 , 亦为人为所致 。
任何自然、社会现象皆蕴含于“前人种树 , 后人乘凉;前人惹祸 , 后人遭殃”之承负结局中 。
吉人纵然“积善人不知” , “广行阴
骘 , 上格苍穹” , “语善、视善、行善 , 一日有三善 , 三年天必降之福” , 然凶人纵然“积善人知” , “语恶、视恶、行恶 , 一日有三恶 , 三年天必降之祸” , 皆可观以承负 。
富贵之家 , 家道中落 , 三缺五弊 , 子孙不肖 , 富不过三代;穷苦之家 , 家道中兴 , 富贵荣华 , 媳贤子孝 , 亦可观以承负 。
太上老君说:“上士听闻大道 , 便能勤奋修习;中士听闻大道 , 时而记得 , 时而遗忘;下士听闻大道 , 却大加嘲笑 。 若不被下士嘲笑 , 大道便不足以成为大道了 。 ”
如今已然听闻大道 , 修习、遵循或嘲笑 , 皆在道中 , 道法自然 。 子孙后世绵延不绝 , 家门万世荣耀昌盛 , 都在于承负因果 , 不修道者应当修德 , 广积阴德、行善助人 , 自然能福泽后世子孙 。
因果承负 , 确有其理 。 万事万物皆有其因 , 必有其果 , 绝无差错 。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 , 许多行善积德、改厄运为福报的实例耐人寻味 。
善人无善报 , 因果报应不虚 。 现实生活中 , 人们常常看到一些善良的好人经历诸多坎坷、苦难甚至早逝 , 而一些恶人却享尽荣华富贵、长寿安康 , 因此对善恶有报的因果产生怀疑 。
接下来这则流传于民间的包拯故事 , 或许可以让人明白万事皆有因果 , 眼见未必为实 。
据说 , 宋朝时某地有一个少年 , 父母双亡 , 身患残疾 , 以乞讨为生 。 然而他心地善良 , 常常乐于助人 。 当地有一条湍急的河流 , 上面没有桥 , 每逢雨季河水上涨 , 便无法通行 , 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 少年见状 , 决心建造一座石桥 。 于是他天天去捡石头 , 不顾他人的嘲笑 , 日积月累 , 年复一年 , 石头堆积成了小山 。 众人深受感动 , 纷纷动手建造石桥 。 在一次开凿石头的过程中 , 少年不幸被石头崩瞎了双眼 , 人们都为他的不幸遭遇而叹息 , 抱怨上天不公 。 但少年毫无怨言 , 依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 石桥终于建成 , 人们正在庆祝之际 , 少年却被天雷击中身亡 。
包拯听闻此事 , 义愤填膺 , 在少年的挽联上写下了“宁为恶 , 勿为善”的字样 。
不久 , 宋朝皇子诞生 , 但啼哭不止 , 众多太医也束手无策 , 无法医治 。
于是 , 包拯开始思索办法 。 他看到婴儿肌肤如雪 , 白嫩的小手上隐约有几个字 , 仔细分辨后 , 竟是他写给少年的字 , 不禁大吃一惊 , 赶忙去擦 , 字迹瞬间消失 , 而婴儿见到包拯后也不再啼哭 。
此后 , 包拯通过游梦仙枕知晓了少年的因缘 。 原来 , 少年在上一世作恶多端 , 罪孽深重 , 需要三世的恶报才能还清 。 神明原本的安排是 , 第一世他将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他将双眼失明度过残生;第三世他将遭受雷击暴尸荒野 。 然而 , 那孩子在第一世转生为穷困残疾之人后 , 痛改前非 , 一心只想为他人做好事 。 于是 , 神明让他在一世中偿还两世的业障 , 使他双目失明 。 但孩子并未怨天尤人 , 依然默默地为他人做好事 。 神明便将他第三世的业障也一并在这一世偿还 , 所以他遭遇雷击而死 。 最终 , 他在一世中偿还了三世应受的苦难 , 来世得以托生在帝王之家 , 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
通过此事 , 包拯也受到了点化 , 明白了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 。 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
在人生的旅途中 , 谁能超脱于因果报应之外呢?然而 ,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 。 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后 , 顺应天命而行 , 命运便可以得到改变 。 因果相随 , 善恶有报 , 这是显而易见的 。
弃恶从善 , 恶果也能变成善果 。 有人说:“某某行恶 , 却反而发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 , 却遭遇事业困境 , 这是为何?”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
作恶而发家致富 , 是因为其祖宗积累了善德 , 德泽深厚 , 庇荫子孙 , 所以享福 。 行善之家 , 如果祖上有业缘 , 在当下可能不顺 , 但恶报结束后 , 必定会迎来福报 。
清朝末年 , 在京东卢龙境内 , 有一位老员外名叫赵德芳 , 他家财万贯 , 人丁兴旺 , 老两口有三个儿子 , 都已成家立业 。
老员外年过花甲 , 在六十大寿之时 , 将往昔之事告知三个儿子 。 他曾用一杆灌铅之秤 , 大秤进小秤出 , 以此坑骗众人 , 谋取黑心之财 。 他曾算计害死卖棉花与卖药材的商人 , 其余被其坑害者更是不计其数 。 如今他良心发现 , 每念及那些被害商人 , 便觉如坐针毡 , 寝食难安 。 于是 , 他决定弃恶从善 , 并自此广行善事 , 乐于助人 。
然而 , 不幸之事却接踵而至 。 短短一个月内 , 大儿子、二儿子相继暴病而亡 , 大儿媳、二儿媳亦改嫁他人 。 最后 , 三儿子也暴病离世 , 只留下身怀六甲的三儿媳 。
家中连遭丧事 , 让赵德芳深感痛苦 , 他对因果报应之说产生了怀疑 , 不解为何之前行恶能子孙满堂、发财致富 , 如今积德行善却灾祸不断 。
就在这一日 , 赵员外的三儿媳临盆 , 却连续三天三夜无法产下婴儿 。 请了诸多接生婆 , 皆束手无策 。 此时 , 一位游方的道长前来化缘 。 听闻此事 , 道长称有催生良药 , 服下后必能立时生产 。
赵员外连忙将道长请入家中 。 三儿媳服用道长的药后 , 果然顺利生下一名男孩 。 赵德芳得知喜得孙儿 , 大喜过望 , 对道长千恩万谢 , 并设宴款待 。 席间 , 老员外请教道长 , 为何自己弃恶从善后却屡遭恶报 。
道长听后 , 大笑一声 , 说道:“你无需多想 , 善恶因果的报应 , 确是如影随形 , 分毫不差 。 ”
你可知晓 , 你那大儿子便是那被你迫害致死的卖药材商人 , 他投胎至你家乃是为向你讨债而来;你那二儿子则是被你坑害致亡的卖棉花商人 , 他转生到你家是为了让你败家;你这三儿子同样是你欠下的业债所造成的孽缘 , 他本欲给你带来滔天灾祸 , 而你最终会病痛穷极饿死 。 幸而你改恶从善 ,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上苍慈悲 , 将你那三个败家子逐一收去 , 你方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 如今 , 你的业报已然还尽 。 你这孙子 , 日后必能为你光宗耀祖、改换门庭 。 此乃你行善积德所得的福报 。
赵德芳听后 , 如梦初醒 , 对善恶果报的天理更是深信不疑 。
道长又问道:“你可知道秤为何要用十六两?这十六两 , 代表着北斗七星、南斗六星 , 以及福禄寿三星 。 因此 , 你若少给别人一两 , 便会损福;少给别人二两 , 便会损禄;少给别人三两 , 便会损寿 。 你给别人越少 , 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 你想想看 , 一杆黑心秤 , 究竟造下了多少罪孽?”
赵德芳听闻此言 , 只觉后背发凉 , 头皮发麻 , 心中后怕不已 。 他虔诚地再次感谢道长的开导与教诲 , 并从内心深处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分明 , 丝毫不爽的道理 。
窦燕山善行改命
《老子》第七十九章中言道:“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 ”自古以来 , 上天保佑善人 , 善有善报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 这也表明积德行善确实能够改变命运 。
中国著名的儿童启蒙书籍《三字经》中记载:“窦燕山 , 有益方 。 教五子 , 名具扬 。 ”说的是五代时期的窦燕山 , 年至三十多岁时仍未有子嗣 。
一天 , 他梦见已逝的祖父对他说:“你前世恶业深重 , 故而今生不仅无子 , 而且短命 。
窦燕山 , 原名窦禹钧 , 五代后周时人 , 家住燕山一带 , 故人称窦燕山 。 他出身于富裕的家庭 , 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 。
窦燕山年轻时梦到祖父对他说:“你应当及早行善 , 努力多做些善事 , 或许可以转变业力 。 ”醒来之后 , 他将祖父的话铭记在心 , 从此立志行善 。 数年来他做的济困扶危、重德行善的事数不胜数 。 例如他拾金不昧 , 挽救了难中人的生命;他省吃俭用出资办义学 , 培养众多贫家子弟成人成才;乡亲中有没钱办丧事的他就出钱给买棺材发送;有贫家女子买不起嫁妆出嫁的 , 他也出钱资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以德报怨 。
窦燕山家有个仆人 , 盗用了二百钱 , 仆人担心被发现 , 就自己写了债券 , 系在他十二三岁的女儿手臂上 , 写道:“永卖此女 , 偿还所欠的钱 。 ”从此远逃外地 。 窦燕山见了债券 , 立刻将其烧了 , 收留了女孩 , 并在女孩长大后 , 用二百钱选了佳偶 , 把她嫁出去 。 后来仆人听闻此事回来了 , 哭着诉说以前的罪状 , 窦燕山也不追究 。 因此仆人父女画了窦燕山的人像 , 傍晚供养 , 早起祝寿 。
十年后 , 窦燕山又梦见祖父和父亲对他说:“你三十岁前确实是无子之命 , 自己又短命 。 如今这几年来 , 你的名字高挂在阴曹地府 , 因为你有阴德 , 延寿三纪(十二年为一纪) , 赐给五个儿子 , 都能荣耀显达 , 你还能福寿俱全 , 死后留在洞天作真人 。 ”说完又嘱咐窦燕山说:“阴阳之理 , 大多相同 。 善恶之报 , 或是现世报 , 或是来世报 。 天网恢恢 , 疏而不漏 。 ”
窦燕山又更努力修行积阴德 。 八十二岁时 , 他沐浴更衣 , 告别了亲戚 , 在谈笑中过世 , 他五个儿子和八个孙子 , 都尊贵显赫于朝廷 。 后世称扬教子有方的人必定说燕山窦十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