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国潮正茂!从汉服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之最汉服( 二 )


汉服现象从小众走向大众
说汉服已成现象级热潮并不为过 。汉服从小众走向日常的过程,也是汉服整体舆论转变的过程 。这其中,文化认同显然是最主要成因 。
汉服文化的复兴起源于本世纪初,自2003年4月由独立网络平台“汉知会”变身的“汉网论坛”成立后,众多汉服爱好者们纷纷在上面晒出自制汉服和汉服照片,沉寂了300多年的汉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
据统计,截至目前,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且增长迅猛 。微博“汉服”话题的阅读量目前已达73.7亿次 。抖音“汉服”词条下获得805.3亿次播放 。白皮书进一步显示,有93%的消费者“准备增加购买”或“愿意优先考虑”融合民族文化的商品;在这些消费者之中,94%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国风设计带来的溢价 。
多项数据显示,汉服从曾经的“穿上汉服接受大家目光的审视”“奇装异服”到如今的“屡见不鲜”甚至越来越多人的“跃跃欲试”,受众之广早已今非昔比 。
走入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是汉服撑起百亿元市场的关键 。这其中,“新汉服”功不可没且愈发成为市场焦点 。
精致的汉服刺绣细节
新汉服也称为现代汉服,是在保留汉服核心形制与审美的基础上,凭借更加贴合现代人穿衣习惯和审美的设计,实现全场景、日常化的穿着体验,改良后适合日常穿着的“衬衫 马面裙”“新国风”等混搭风近年来就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通勤汉元素”还入围了2022淘宝天猫秋冬9大风格趋势,部分汉服原创品牌成交环比增长超430%;2022年,国际知名奢侈品牌DIOR的某款式还因剽窃马面裙设计陷入风波 。某种程度上,此次风波反而在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助推下唤醒了曾经汉服被视为“阳春白雪”的认知—原来汉服和时装一样,也可以日常穿着 。
如今,汉服文化已经作为国潮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了主流文化的视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
《唐宫夜宴》剧照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中,舞蹈演员身着复原自唐代仕女图的汉服进行表演,引发了无数国人的文化共鸣 。与此同时,古代背景的影视剧播出时,也会引发观众对汉服的讨论 。此前播出的《知否》《梦华录》等剧就因服饰的精美和考究而广受好评,古装影视剧人物造型生编乱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观众对古装剧所应承担的历史文化担当有着相当高的期待,造型必须尊重历史和传统才能被认可 。
汉服文化彰显传统自信
2023年初,互联网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多地文旅局局长纷纷穿上传统服饰,当上了当地的“旅游大使”,其中也包括山东 。
【济南国潮正茂!从汉服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之最汉服】临沂市文旅局党组成员高弘清化身“女侠”,推介银雀山汉墓竹简兵书;东营市利津县文旅局局长赵炳兰挥手扮角儿,为家乡的吕剧代言;滨州市惠民县文旅局局长范士超,化身孙武将军还原历史场景,诵读《孙子兵法》;邹平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孟勇化身黄河老叟、文人墨客,向游客发出邀请;滨州市滨城区文旅局党组成员赵艳丽化身杜府千金,行走在杜受田故居,一品“帝师故里,大儒世家”,登黄河楼,唱一曲琴音,观“万里黄河绕九曲”;滨州市博兴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健则扮成吕剧人物杨宗保、董永、毛纪等,在博兴县非遗展馆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柳编发展简史,宣传“董永故里吕剧之乡”……在为家乡代言的同时,也收获了大批粉丝 。
近年来,“传统服饰 文旅景区”的这种新模式愈发多元,增加了传统服饰应用场景的同时,更回应了疫情结束后人们对于“走出去”的强烈需求,成为传统服饰市场破圈、拉动消费的一条新途径 。小到各景区门口的汉服店,各式各样的古风剧本杀、古装宴饮、古风市集,大到与博物馆的跨界合作、粉丝经济的延伸,以服饰之美致敬传统文化的同时,新汉服也在以愈发完善的产业链进入“下游带动上游”的新模式,即通过商品、销售渠道与交流平台三方相互作用带动汉服产业学术研究、产品设计及生产制造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