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秒丨齐赏好景:220米长的风筝你见过吗?快来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探秘吧 最大风筝吉尼斯记录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4日讯 近日,山东省公布“六个一百”名单 。其中,“六好”齐赏好景景区100个,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成功入选 。1月4日,闪电新闻采访人员来到了这处博物馆,看看它到底收藏了多少新奇的风筝 。
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鲁班雕像 。据博物馆讲解员王培培介绍,风筝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 。相传鲁班用竹子为材料,在墨翟的经验基础上改进了风筝的材质,使得风筝更加小巧轻便 。为了纪念他,后人专门铸造了这尊“鲁班像” 。随后,闪电新闻采访人员步入了博物馆正厅,看到一组铸铜雕塑 。“这组作品的名称为‘鸢飞满天’,展现的是孩童在春天放飞风筝的场景,体现风筝深受人们喜爱之意 。”王培培介绍说,“在铜像上面悬挂的是传统风筝龙头蜈蚣 。它是由龙头和蜈蚣的腰身组成 。两边悬挂的是以八仙为题材的软翅风筝,每位人物都脚踩祥云,手持法器,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闪电新闻采访人员了解到,风筝的发展史源远流长 。在我国古代,用木头制成的风筝叫“木鸢”,用纸糊成的风筝叫“纸鸢” 。五代时期的李邺把能发出声音的竹笛系在纸鸢上,风吹鸢起发出“筝鸣之声”,于是便有了“风筝”这个名字,并沿袭至今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风筝问世后,曾被多次应用于军事领域 。相传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率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这时项羽兵力已不过10万,粮草也快吃完了,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命人用牛皮做了一只大风筝,将张良置于风筝上,把风筝放上天空,徘徊于楚营之上并大唱楚歌,歌声悲怨感人,楚军听到家乡的曲子,越发思念家乡父老、妻儿,军心涣散,不战而退,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 。到了宋代,风筝与火药结合在一起使用,出现了一种新式武器——神火乌鸦 。
在展馆中,闪电新闻采访人员看到了屋顶上空悬挂着一只大型风筝,上面写着“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 。据王培培介绍,这只风筝是该博物馆中最长的风筝,长度220米,必须由五六个人一起合作才能放飞上天 。它在1985年国际风筝会比赛获得了串式类风筝第二名的好成绩 。
潍坊是一座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手工业之乡 。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郑板桥,在他的《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的描绘了潍坊一带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他曾在清乾隆年间在潍县做过七年的县令,而且本人多才多艺,能书善画 。为了纪念他,潍坊的百姓设计出了一只“郑板桥风筝”,以“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为“两翼”,下面题有释文:“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目前,这一样式的风筝已作为艺术品批量制作,深受消费者喜爱 。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北京、天津、潍坊、南通的风筝 。其中,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它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高 。我们先来看一下哈式风筝,“风筝哈”在北京享有盛名,哈氏风筝的奠基者是哈国良,至今已传承四代了 。哈氏风筝用料考究,且骨架坚实精巧,具有吃风大、起飞快的优点 。宫廷风筝是专供皇室贵族把玩的一类风筝,主要以北京风筝为主 。它在制作、装点、选材上非常考究 。其内容和题材多为“天官赐福”、“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 。南通板鹞一般体型较大,多以六角形、八角形为基本框架,将大小不一的葫芦或竹子、苇子等制成的哨口,组合排列成不同图形安装在鹞面上,放飞时,大小不一的哨口在空中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天津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逼真,色彩典雅 。风筝蒙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 。另外,源于潍坊的杨家埠风筝是将木板年画的绘画风格与风筝揉和在一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被人称为是会飞的年画,放到天空是漂亮的风筝,挂在墙上是一幅美丽的年画,这是潍坊独具特色的一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