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 一 新密历史之最(14)


第三期,以ⅢТ19、IⅤT81⑤ A 、 ⅠVT20H156、lV21⑦为代表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较少,也有少量夹砂褐陶,泥质黑陶较多,泥质褐陶较少,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 。素面陶较多,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磨光陶再次之,褐陶较少 。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较少,纹饰变浅,印痕不清晰 。篮纹为宽条状,新出现长条方格纹 。陶器中大型器增加 。陶器主要有罐、鼎、瓮、斝、甗、罐形斝、双腹盆、刻槽盆、盆、甑、壶、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
第四期,以ⅢT200⑧、lVT103H99、城北T2③为代表 。陶系特征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再次之,泥质黑陶增多,泥质褐陶较少,磨光黑陶有所增加 。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 。纹饰印痕更浅,纹理模糊紊乱,篮纹与方格纹数量锐减 。陶器主要有罐、鼎、斝、瓮、双腹盆、盆、刻槽盆、鬶、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
本文陶器中的 A 型、 B 型夹砂罐, A 型、 B 型泥质罐, A 型、 B 型和 C 型鼎, A 型、 B 型、 C 型斝, A 型、 B 型瓮, A 型、 B 型折腹盆, B 型碗,钵等器物的前后发展承袭关系清楚,演变规律明确,可作为古城寨遗址的典型器物 。

图版十二 黑陶壶
五、结语
几次发掘的收获大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数年的发掘,对该遗址文化遗存的编年有一定认识,城址内外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战国文化和汉代等各时期的文化遗存 。但以龙山文化早期、晚期遗存为主,龙山文化晚期是其重要发展阶段 。其考古学文化性质,当为王湾三期文化 。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不仅为探索夏文化,同时为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且不可多得的资料 。
2.古城寨城址是目前中原地区已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其高墙深池,南北仅有二个城门,与淮阳平粮台城垣的布局十分接近,显示了它的封闭性和所具有的军事色彩 。再加之城内的大型宫殿与廊庑建筑的方向与城墙十分一致,夯层与夯窝又非常统一,足见其作为大型古城的修筑,是经过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和严格监督施工的,也是我国古代筑城史上完备的双重防御体系之一,为二里头文化宫殿基址和廊庑基址找到了源头,也为郑州商代宫殿基址坐落城东北部的布局开了先河 。由此揭示了夏商城市文明的重要特征 。
3.该城址各种文化错综复杂,但仍是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 。本文暂将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四期五段,虽然从第一期至第二期之间有缺环,但仍基本反映了城址内外龙山文化的大体面貌和发展序列 。以ⅢT1H4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第一期,其陶罐、鼎、缸等器物与禹州瓦店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器物相近似,当为龙山文化早期 。lllT1H4被压于南城墙之下,证明城墙上限不会到龙山文化早期 。龙山文化第二期,从前段和后段主要器类的特征看,相当于登封王城岗第三期,如果说第二期前段是古城寨城址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那么第二期后段则应该是它的使用年代 。龙山文化第三期,相当于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的第四期”,ⅢT1⑨, IⅤT20H156等都打破或叠压城墙墙基与宫殿、廊庑建筑基址,它代表了这些遗存的废圯年代 。龙山文化第四期,相当于王城岗龙山文化第五期,该期不仅对城墙墙基和宫殿、廊庑基址继续造成了破坏,而且其器物特征演变已接近新密新期 。为新砦期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
4.从个别器物的特征看,古城寨龙山文化也曾受到南、北、东其它类型龙山文化的影响 。从龙山文化遗址中精美陶器的烧制,釉陶的出现,石、玉、骨、蚌器的加工制作,熔炉残块的发现,说明各种手工业分工精细,金属冶铸业已经存在,大量陶斝、壶等酒器及牛、猪、羊骨骼的发现说明农业已有较快的发展,粮食已有剩余,家畜饲养较为普遍 。ト骨、玉环和奠基坑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宗教活动和神职人员,奠基和祭祀活动盛行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刻画技艺娴熟,推测当时的人们已有熟练书写文字的能力 。高大城墙的修筑,先进的小版筑方法,大型宫殿基址和结构复杂的廊庑基址的发现,说明建筑技术的显著进步,这些情况,大致勾画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状况和经济面貌,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似乎也是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王朝”鲜明丰富的物化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