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二十四史哪一部更可信?清人修《明史》得到的八字评语是否准确?( 二 )


汉书|二十四史哪一部更可信?清人修《明史》得到的八字评语是否准确?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个修史第一帝是不需要加引号的,他顶多也就改了该唐高祖实录,唐朝编修的“七史”,不管怎么写,都不影响他的个人形象,他只会指示“求真务实”,而不会刻意修改,因为他是要“以史为鉴”的。这里说“七史”,有读者可能要提出反对意见:“明明是唐六史,怎么变成七个了?”这里请不要误会,您说的“唐六史”,应该是“唐太宗六史”,没算唐高宗显庆四年成书的《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不大引人注意,咱们略过不说(有时间咱们单开一篇再聊),还是来说说大家比较关注的元朝所修《宋史》《辽史》《金史》。最不相信《宋史》的,就要数“秦桧的后人”了,因为那里面如实地记录了秦桧的通敌叛国行为和岳飞英勇抗金的英雄事迹,这就戳了一帮现代秦桧的肺管子:秦桧被骂得这么惨,我有钱那还敢往外国存?孩子怎么敢往外国送?于是他们编造出了“秦桧遗书”(编造者已经承认并公开致歉),千方百计把秦桧包装成“和平使者”。但是元朝丞相脱脱却不应该被这个黑锅:我同时主持编修宋辽金三国史书,就是以收缴来的三国档案为基础,有什么必要厚此薄彼拥宋贬金?他们都是被我朝灭掉的!
汉书|二十四史哪一部更可信?清人修《明史》得到的八字评语是否准确?
文章插图
笔者有一些脱脱同族的朋友,那些人不管多有文化,都改不了两个特性:一、好喝酒,二、直性子。把后金篡改史实的帽子戴在元朝史官的头上,相当不合适。元朝修史,实事求是,这样做也算好人好报——朱元璋命令正直到有些执拗的宋濂编修《元史》,可是下了一番工夫。为了保证史料详实,朱元璋还了二十人的专家考察团,专门去元大都(今京城)去实地调研收集档案。而且朱元璋还是个急性子,恨不得今天下令修史,明早宋濂就完成任务。于是老宋濂日夜赶工,仅仅用了六个月(188天)就完成了一百六十万字的《元史》。有人说宋濂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还耍了个花招:少些传记多些本纪,因为本纪记载的是皇帝的事儿,而皇帝的事儿都有元朝宫廷档案(实录)作为蓝本,相对于将相列传和各种表志,还是皇帝本纪更好写——,徐达对《明史》的编修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朝《经世大典》,可是帮了宋濂大忙。于是《元史》有这样一个特点:帝王本纪字数最多。
汉书|二十四史哪一部更可信?清人修《明史》得到的八字评语是否准确?
文章插图
因为编修仓促,留下了“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的差评,但是我们看《元史》,却越看越觉得可信,因为它虽然粗糙,却没有任何可以篡改的痕迹,元朝皇帝地记载,都从实录而来,流水账毕竟比报告文学可信。至于清朝人修的《明史》,用一位史学家的八个字就能概括:“清修明史,雕琢太深。”这篡改史料的黑锅,还真不能由张廷玉一个人来背。清朝皇帝有一种自卑心理,一开始是对明朝顶礼膜拜,康熙皇帝认为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于是《明史》说朱元璋治下的大明王朝“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到了花花公子乾隆那里,小辫子痼疾发作,狂得想日天,明朝又成了“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他们恨明朝皇帝本无来由,说明朝无明君,也并不影响清朝皇帝跟大臣争男人,也避免不了清朝皇帝死于不可说的隐疾。老辫子小辫子说明朝无名将名士,这就不但是眼瞎而且心瞎了:徐达常遇春戚继光这些人驱除胡虏抵御外侮,整个清朝的“名将”绑到一块儿,也未必有他们中的一个能打;至于名士,咱们提一个名字就行了——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