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丁戊奇荒是一次旱灾饥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 1877 — 1878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饥荒是人民的灾难,又是豪绅、贪官、奸商、高利贷者大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一欠等三收” 。
简介
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 。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
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20 。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 。
发生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中国大地,特别是北部中国 。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 。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
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四年的旱灾,但也有人祸,有人说是因为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 。在晚清时期,官员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十分多 。同时,由于农业技术的低下,收成好时都不能温饱,更不要说大灾了 。
也有人说是当时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鸦片(土药),导致农村大量土地种植利润更高的鸦片,而粮食播种面积减小 。地方各省官员禁止本省粮食出省,对邻省搞封锁,也加剧了灾情 。还有人认为是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粮食的减产 。如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坚持斗争长达20年 。清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时需要从全国调兵遣将,犒赏三军,这对农业的破坏是致命的 。
这场饥荒,对囊空如也的晚清政权而言,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传统农业帝国下的“荒政”早已在天国之乱后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近代社会救济和保障体系又远未建立 。但吊诡的是,如此惨烈的饥荒,前后四年,虽有不计其数的小规模民众暴动,但最终竟然没有一起暴动发展成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起义” 。在政府控制力无法深入社会最底层的晚清时代,这简直是个奇迹 。

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文章插图
灾情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 。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 。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 。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 。从春到夏,旱情日重 。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旱情更为严峻 。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 。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 。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 。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