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另一种解读:讨伐纣王缺乏正确理由( 二 )


再就是有道和无道很难有固定的标准 , 所以孟子的论点同样没有大前提 , 只能陷入循环论证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 这就是论据 。胜利者之所以成功 , 是因为力量强大 , 力量强大者多助 , 包括内助 。多助者有道 , 失败者无道 。其实和“成则为王败则寇”是一个意思 。假如武王伐纣时有另一股势力把武王打败 , 周武王就是无道的 。罪名是很现成的——以下犯上 , 以臣弑君 。
孟子的逻辑前提实践证明是不成立的 , 因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 并不是一个行王道仁政的君主 , 而秦国是一个主张杀伐残暴的国家 。
成王败寇是几千年来的习惯思维 。有钱人就是有本事的人 , 他的财产就是证明 , 被枪毙的一定是坏人 。喜欢打落水狗 , 墙倒众人推 , 是汉文化的优秀传统 。嘲笑失败者 , 给死人脸上抹黑更是国人的惯技 。

周幽王死在骊山下 , 于是就有了千金买笑 , “数举”烽火戏诸侯的荒诞故事;秦二世而亡 , 秦朝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好人(鲁迅语) , 秦始皇就不是他爸爸的儿子 , 他的母亲成了一个大破鞋;晋灭蜀 , 刘禅投降了 , 于是就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 , 阿斗成了千古懦夫的代称;隋灭陈 , 于是就有了陈叔宝君臣天堑无忧的故事 , 陈后主和周丽华成了后人取笑的对象;宋灭南唐 , 于是就有了后主铁练锁江的故事 。
纣王果真是无道的吗?连孔子也说纣王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坏 。
武王在牧野宣布的纣的几条罪状是:听信妇言 , 不祭祀祖宗 , 不信任亲族 , 招诱四方奴隶 。前三条可说是多管闲事 , 纣王听女人的话 , 不祭祖宗 , 不信任亲族 , 干你武王屁事?从现代人的理念看 , 第一条是妇女同男人一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 第二条是破除迷信 , 厚今薄古 , 第三条是不任人唯亲 , 纣王的这三条罪状恰恰证明纣王的政治理念要比周武王更有先进性 。最后一条越发令人费解 , 很多的逃亡奴隶到了纣王那里 , 不正说明了纣王对奴隶的待遇要仁慈宽厚一些吗?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 , 这第四条罪状是纣失败的主要原因 。纣招诱四方的奴隶和罪人 , 才引起各国上层奴隶主的不满 , 加剧了纣与诸侯国的矛盾 , 给了周以可乘之机 。但纣是怎样“招诱”奴隶的 , 奴隶们为什么要逃到纣王那里去 , 这些问题都没有翔实的资料 。现代历史家如果也站在商末奴隶主的角度以此来谴责纣王 , 观点未免太陈旧了 。
我们看《中国通史》是怎样写的:
他(周文王)又针对着殷纣招诱奴隶为其它小国所怨恨的形势 , 提出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左传·昭公七年》)的法律 , 就是说 , 谁的奴隶归谁所有 , 不许藏匿 。据春秋时楚国申无宇说 , 这是周文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很明显 , 这条法律的制订 , 并不意味着周文王维护旧存的奴隶制度 , 只不过是用来争取与国 , 孤立商王纣的一个手段 。而且必须承认 , 在封建社会里 , 仍有很多奴隶存在的事实 。
意思很明白 , 周文王提出这个法律 , 并不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的秩序 , 而只是利用纣同诸侯之间的矛盾 , 分化瓦解纣王势力的策略而已 。再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