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拒绝投降的王朝,面临亡国,坚持死磕到底。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拒绝投降的王朝,面临亡国,坚持死磕到底。】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王朝 。这种独特来自于,当他们面临亡国危险的时候,依然选择死磕 。有时候,这种死磕看起来说那么不近常理,甚至感觉有些迂腐 。当年李自成率大军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曾派出使臣跟崇祯皇帝议和 。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就是闯军管辖的西北自立,并得到朝廷的封号,还要白银一百万两 。作为回报,李自成愿意掉转枪头,帮助明朝抵御北方的后金 。
其实,按照当时明朝的处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封个名号,出一笔银子,免除了两个祸患,将来再图自强,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明朝却拒绝了李自成这个提议,最后崇祯皇帝上吊煤山,明朝就此衰亡,疆域只剩下南边半壁江山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 。
当年在剿灭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就曾经提出过,先暂时跟清兵议和,等到将来平定了起义军的内乱后,再慢慢去消灭清军 。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从当时明朝的情况来看,这个提议确实很务实,可以避免两线同时开战的情况 。而皇太极在得知明朝愿意议和后,也表示同意 。但杨嗣昌的这个提议刚说出来没多久,就被否决了 。
图为杨嗣昌
从这两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朝这种近乎迂腐的倔强,坚决不投降的死磕 。明朝的这种选择,有一部分来自于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的选择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在位时期 。
当时明朝因为一次错误的指挥,导致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精锐,损失殆尽 。而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军队进犯中原。在这个时候,明朝内部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南迁,也就是议和 。一派则是主张 。这两派都各自有自己的道理 。
图为土木堡之变
但最终主战派的于谦占了上风 。不仅如此,于谦还在明朝如此危急的关头,重新带领人马,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 。明朝也由此避免了南迁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于谦以后,明朝如果再谈投降、妥协、迁都,都说统统的不正确,直接处于辩论赛的下风 。而且,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明朝大多数官员,对于后金,都有一种蛮夷的鄙视感在里面 。
图为于谦
再加上,明朝的读书人,大多继承了宋代理学的那一套 。而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让这些人在面对国家危急的时候,都想着拼搏一把,而不是临阵退缩 。最为典型的便是黄道周 。当年杨嗣昌主张议和的时候,黄道周反对的十分激烈,并因此被贬官 。
但在清军入关后,黄道周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亲自到家乡募集了几千个乡勇,带着仅够一个月的粮食,就上前线阻击清军,时人称为“扁担军” 。以当时清军的浩浩荡荡,黄道周的这个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 。
图为黄道周
就连他的妻子都知道,黄道周这次去,肯定必死无疑 。但他还是选择出发 。后来兵败被俘,在面对清军的劝降,黄道周选择慨然赴死 。临终前,留下“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字 。
有时候,确实很难说清楚明朝的这种选择是否正确 。站在利益的角度谋划,这种选择是糟糕的 。但站在文明延续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气节和文化的延续,一种根 。也许,再过几百年后,距离这段历史更远的后人,能够看清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