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大火有消防器械吗?古代消防器械长啥样( 二 )


猪牛等动物皮作容器盛水灭火
古往今来 , 虽然无论是大夫官吏还是皇帝大臣均尤为注重防范火灾 , 但天灾人祸有时却也难以避免 。自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成立后 , 历代君主都将防范和治理火灾列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 并为此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 。
为及时救灾抢险 , 西汉时期长安府“每街一亭” , 共设16个街亭 , 东汉时期 , 洛阳城内设有24街亭 , 唐代京师长安虽未设街亭却建有“武侯铺” , 每个消防队都配备各色灭火工具 。唐代时常用水袋、皮袋、溅筒灭火器 。《通典》上曾记载:“敌若纵火焚楼堞 , 以粗竹长一丈 , 锼去节 , 以生薄皮合缝为袋 , 贮水三四石 , 将筒置于袋内 , 急缚如溅筒” , “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 , 急蹙之救火”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 到了北宋仁宗时期 ,  水袋、水囊、唧筒、麻搭已成为最常见的灭火工具 。据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水袋 , 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 , 贮水三四石 , 以大竹一丈 , 去(节)缚于袋口 。若火焚楼棚 , 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 , 向火蹙水注之” 。按照古籍描述水囊“如囊 , 以猪牛胞盛水” , 即用猪牛等动物的皮胞当作容器来盛水救火 。唧筒即“用长竹下开窍 , 以絮裹水杆 , 自窍唧水” , 此物不仅用于灭火还时常用于农业灌溉 , 可谓一物多用 。而麻搭为“八尺杆系散麻二斤 , 醮泥浆皆以蹙火” 。时至清朝各种灭火工具可谓五花八门 , 各有所长 。
在清光绪前 , 官民携手联合共同建设消防队伍 , 此时主要的灭火器也变为了水龙(又称“水铳”、“唧筒”) 。和早期简易的水龙相比 , 此时的水龙已演变成需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 , 加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 , 就基本组成了古代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
“水龙”需几十人发动
中国人民还善于向西方学习 , 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来提高中国消防水平 。光绪十三年(1887年)闰四月初七 , 杭州织造衙署呈准朝廷 , 购置了一台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腕力龙) 。洋车式水龙装有轮盘推动 , 但灭火时仍然需要用人工腕力出水 。清朝后期经过改造升级 , 可用马达发动出水 , 又称机龙 。水龙的使用需雇夫役50名 , 光绪十九年(1893年) , 杭州府署决定购置水龙两架、洋龙一架 , 并为此雇用水夫20余名 。至此 , 中国消防队中除去进口水龙、洋龙等大型灭火器材外 , 云梯、杠索、长钩、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灯笼等也是一应俱全 。清代诗人吴东发在看过“水龙”表演后还曾为其赋诗一首 , 其中“数人并力运枢机 , 呼吸纵送左复右”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水龙威力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