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打不过纣王,苏护为什么还敢题下反诗?

商朝末期,朝中腐败 。商纣王宠用费仲、尤浑两位奸臣小人 。
虽然说“敬君子,远小人”,但同朝为官,朝臣们眼见费、尤二人把持朝政,知道惹不起,便有意讨好 。
这些大臣,包括天下诸候中的东伯候姜桓楚,南伯候鄂崇禹,西伯候姬昌、北伯候崇候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
别的大臣们慑于费、尤二人擅权作威,纷纷在进见时送礼示好 。
【明知打不过纣王,苏护为什么还敢题下反诗?】但有一人却不这么做!他就是冀州候——苏护 。
“源易缘”注意到,天下事,大概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讲求“中庸之道” 。
神话名著《封神演义》里,奸臣费仲、尢浑两人看到众朝臣都送有礼单,却独不见苏护礼物,于是怀恨在心 。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没过几天,两人便在好色的纣王面前进了谗言,告诉商纣王帝辛:苏护家有国色天香,极为美姿漂亮的千金女——苏妲己 。
纣王一听,求之不得 。于是当即宣诏召见苏护,却遭到了拒绝 。苏护因此又得罪了纣王,遭下令限期离开朝歌 。
就在辞行前,气愤不过的苏护在驿亭的午门墙上,题下一首反诗,全诗为:君坏臣纲,有败五常 。冀州苏护,永不朝商!然后扬长而去 。
“源易缘”查阅资料发现,“五常”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中的五行五德有关 。
天地五行中的“五德”:木、金、火、水、土,就分别对应着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 。
苏护公然题下反诗,因言获罪,更加激怒了纣王,于是发兵征讨 。
结果基本上没有悬念:苏护虽为一方诸侯,勇猛有加,但纣王彼时还拥有天下之力 。苏护肯定不能取胜 。
那么,苏护明知打不过商纣王,为何还敢公然题下反诗,自留证据呢?
通读《封神演义》,“源易缘”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性格的原因,一时的冲动
性格能决定人生,也能决定人的命运 。
从朝臣们都向奸臣送礼,而只有苏护不送这一件事的细节上,不难看出,苏护是个耿直、正直的人;
从他题下反诗的细节中,又可看出,他还是性情直率、容易冲动的人 。
再从他受到纣王提亲遭拒,有意掉为难他,而他敢于反抗一事上,还说明他是个性子刚烈,宁折不弯的人 。
所以,冀州候苏护,敢公然题下反诗,应该大部分因素,就是自己的冲动使然,盛怒之下 。
二、错误的判断,抵估了形势
苏护再怎么冲动,再怎样义气行事,但也不会傻到不知题反诗的严重后果 。
要不然,苏护也做不到冀州候,苏家也不可能满门均为忠烈 。
苏护在明知题下反诗,会遭到商朝大军的围攻下,依然题诗,是他对眼前的形势有个判断 。
《封神演义》中,曾多次提到,纣王无德,沉迷色酒色,朝政大乱,百姓颠倒流离,这是亡国的征兆 。
“可怜成汤社稷将化为子虚乌有……”这是苏护与众家将的原话 。
在苏护的心里,他已经认定商朝要败亡,而自己行的是道义之事 。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
既然纣王无道、百姓苦不堪言,苏护又是忠良君子,忠心为国,治兵有方……即使开打,自己也不一定就会输 。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老人家,早就说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
错就错在,苏护高估了自己的形势一方,而忽略了纣王拥有的天下大势和四方力量:百足之虫,尚死而不僵 。
三、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我自思若不将此女进贡,昏君必兴师问罪之师;若要送此女进宫,以后昏君使德,使天下人则耻笑我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