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为什么又称唐叔虞祠?

晋祠其实现在已经不能把它统称为唐叔虞祠 , 唐叔虞祠依然还在 , 在晋祠的北侧 , 晋祠就是唐姓总祠堂 。晋祠是晋水的发源地 , 晋祠在北魏前就已经开始修建了 , 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第二个儿子唐叔虞 , 而修建供奉他的 。唐叔虞是唐姓的一位始祖 , 唐叔虞死后 , 他的儿子燮继位 , 因为有晋水 , 所以把唐国改名为晋国 , 所以叫晋祠 , 也可以叫唐祠 。
关于唐叔虞 , 《史记·晋世家第九》中记载 , 邑姜梦到天对武王讲:“余命女生子 , 名虞 , 余与之唐” , 后来邑姜生子 , 手中有文“虞”字 , 便取名为“虞” 。武王崩 , 成王立 , 唐地反叛 , 被周公诛灭 。成王年幼时曾与叔虞戏耍 , 削桐叶为珪 , 交给叔虞 , 说道:“以此封若” , 史官听到后 , 请成王择日立叔虞 。成王说:“吾与之戏耳” 。史官说:“天子无戏言 , 言则史书之 , 礼成之 , 乐歌之” , 于是就把叔虞封到了唐 。因唐地有晋水 , 叔虞子燮改国号为晋 。这就是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
宋代之前 , 晋祠就是指唐叔虞祠 , 而且其位置就在今日之圣母殿 。《水经注·晋水》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宋太平兴国九年赵昌言撰《新修晋祠碑铭并序》载:况复(唐叔虞祠)前临池沼 , 泉源鉴澈于百寻;后拥危峰 , 山岫屏开于万仞 。整个晋祠内 , 唯有今日之圣母殿的位置能够符合这两个文献的描述 。到了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弋彀撰《重修汾东王庙记》时 , 唐叔虞祠已经改在今日坐北朝南的方向上了 。唐叔虞究竟为何失去了在晋祠的主神位?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 唐叔虞其实是一个有“前科”的神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 , 李渊任太原留守 , 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 , 时逢隋朝江山风雨飘摇 , 狼烟四起 。是年 , 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隋 , 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商议将集兵平叛 , 此时李渊已早有夺取天下之心 , 于是命李世民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去招兵买马 , 不到半个月 , 李世民便募集了一万兵马 , 李渊又遣密使召建成和元吉二子来到太原 。王威和高君雅见形势不对 , 唯恐李渊造反 , 便想借请李渊赴晋祠祈雨的机会拿下他 。晋阳乡长刘世龙得知此事 , 密告李渊 。五月 , 李渊将此二人斩首之后 , 在唐叔虞祠下誓师 , 第二年夺取了长安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 李世民重回晋阳 , 次年诣晋祠 , 写下不朽名篇《晋祠之铭并序》 , 这通碑如今还保存在晋祠博物馆的唐碑亭内 。唐叔虞固然没有辜负李渊的期望一路保佑他顺利地夺取了天下 , 但自己也背上了一个保佑造反的恶名 。但如果认为赵宋朝廷是因此将唐叔虞请走的 , 那何以在重修晋祠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 , 甚至在太平兴国碑中 , 仍旧不遗余力地称颂唐叔虞“泽及民生”之德呢?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 , 赵光义经过充分筹备 , 第三次下河东 。四月二十日 , 赵光义亲抵晋阳城下 , 驻马“汾东行营”(今太原市晋源区庞家寨东北 , 也就是后来的平晋县所在) , 亲自督军日夜不息攻打晋阳 。五月 , 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降宋 , 城内粮草断绝 , 人心涣散 。五月初五日 , 刘继元终于纳表投降 。但晋阳的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 , 刘继元投降之后 , 晋阳百姓还在继续抵抗 , 尤其是民间的习武组织“弓箭社”更是给宋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 老百姓甚至拿砖头瓦块攻击宋军 。赵氏兄弟费尽心机和气力打下晋阳 , 本就怒火难平 , 百姓的抵抗更是火上浇油 。赵光义大骂晋阳人是“盛则后服 , 衰则先叛”的顽民 , 竟然下令将晋阳所有百姓驱逐出城 , 在五月十八这一天 , 一把大火将千年古城化为灰烬 。老幼不及出城焚死者甚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