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在建墓时是怎么防止有人盗墓的?

《寻龙诀》的热映,使盗墓和反盗墓成为热门话题 。虽然说“十墓九空”,很多古墓被考古专家发现时,往往被盗墓贼“捷足先登”,遭到洗劫,但历史上,古人也的确想过不少防盗措施 。
最近,石头君又请教了不少专家,对古人的防盗墓手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本文讲述的,多为真实历史,而不是盗墓小说虚构情节,不喜者勿怪) 。
防盗墓之设“疑冢”
设“疑冢”是防盗墓的最普通手段,也就是刻意隐藏墓址,或者虚虚实实设一大堆墓 。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 。曹操生前酷爱盗墓,曾专设“摸金校尉”官职,专门搞盗墓 。相传,曹操深知自己死后也有被盗墓的风险,因此特地在河北临漳、磁县等地设“七十二疑冢”,来迷惑盗墓贼 。
随着前几年真正的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七十二疑冢”的谜团正式画上句号 。
设“疑冢”的手法在南京也有相似事例 。
早年间,有考古专家在南京幕府山挖了两个距离很近的孙吴时期的砖室墓 。墓里面出土的文物,乃至随葬的买地券券文都几乎一样 。通过分析,这两个墓葬其中一个是真的,一个是迷惑人的“疑冢” 。
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死后也设过“疑冢” 。朱洪武下葬当天,南京十三座城门同时出棺材,让人搞不清哪个棺材里才是朱元璋尸首,自然也无法弄清朱元璋葬在哪里 。
甚至还有传说,朱元璋葬在朝天宫地下 。
专家认为,所谓朱元璋“十三个城门出棺材”只是民间的臆想和杜撰,朱元璋的确葬在明孝陵,这没有疑义 。不过,这个传说也反映了设“疑冢”、“虚冢”在古代是较为流行的做法 。
南北朝时期,很多贵族还采取一种“潜埋虚葬”的方法来反盗墓 。也就是公开地葬在一个地方,让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墓里有陪葬品,这叫做“虚葬” 。但关键的是,墓主人的遗骸并不在那里,而埋在另一个更加神秘的地方,让人找不到,这叫做“潜埋” 。
南京古往今来一共有二十多座帝陵,其中东吴、东晋的帝陵往往不设地表标志或者建筑,“不树不封”,虽然其本来用意是薄葬,但客观上也起到了防盗墓的作用 。
防盗墓之设“机关”
放出“疑冢”的烟幕弹,只是防盗墓的初级手段,如果精明的盗墓贼,找到了真正的墓址,那该怎么办?
其实,古人也非常重视墓葬本身的防盗掘措施 。最典型的,就是用石材来砌筑墓室,使得墓室无比坚固,外人无法“入侵” 。
石头君在南京跑了很多考古现场,看到的古墓,以砖室墓居多 。用砖砌筑的墓,防盗功能没有那么明显,很容易被打出盗洞,因此常常被盗 。
为了防盗,古人想出了用石头摆阵势,防盗墓的点子,就是用石材来保护墓室 。
前几年,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在发掘南唐二陵3号墓,也即是李煜皇后大周后的懿陵时就发现,此墓虽然是砖砌,但顶部有一层防盗石板,形成一非常壮观的“巨石阵” 。“巨石阵”平面呈长方形,由17块石板组成 。石板与石板之间,通过沟槽和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
看起来,墓室就像头顶着一层厚厚盾牌,非常牢固 。
在南京以外的地方,比如河北、山东及江苏徐州等地的汉墓,常常在山崖开凿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崖墓”比石头墓更加坚固,更不容易被盗 。
这种墓就藏在石头山里,营造起来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动用成千上万的民工,入口处和通道里有大型条石,也就是塞石,重达数吨 。门上有缝隙的地方,用“铁液”浇筑 。在古代,没有先进工具的前提下,盗贼不管从哪个方向,都难以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