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不知从何时起 。不过直到今天,对长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礼貌的 。农村小孩之间骂架,互相指着鼻子叫对方父母的名字,便是一种侮辱对方的精神胜利法 。过去的人在自己文章中不得以需要祖辈、师长的名字时,总是称“讳某某” 。不过屈原在他的《离骚》中说到:“朕皇考曰伯庸”,而不说“讳伯庸”,他也不用像林黛玉那样,写母亲的名字“敏”时,故意缺笔 。是否当时名讳之规矩还不是很盛行?
也许,在古人的心目中,名字和生辰八字有着特殊的魔力,和这个人的生命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巫师作法,诅咒一个人,就会做一个小人,写着那人的名字和生辰,然后恶毒地行法,比如《红楼梦》中的马道婆受赵姨娘委托,如此来对付王熙凤和贾宝玉 。在古人的心目中,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名讳越是碰不得,而那些没什么势力的老百姓,除了自家孩子,别人直呼其名他也无可奈何 。皇帝富有四海,全国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因此避皇帝的名讳范围最广,皇帝的名字,简直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历朝历代,最大的敏感字眼,便是皇帝的名字 。除此之外,其他的敏感字、敏感词并不多,秀才们做文章时,只要留心别去碰圣上名讳这个大地雷,不用煞费苦心给更多的词找一个替身 。可是到了明代,就不一样了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忌讳就格外多了起来 。除皇帝的名讳外,许多词也是犯大忌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搞不好就会掉脑袋 。
朱元璋早年参加郭子兴的队伍,靠杀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别忌讳人家拐着弯子骂他是“贼”,他对“贼”字的警惕简直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给人当枪手,写上表叩谢圣恩,中有“作则垂宪”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提按察使撰贺冬表,文中有“仪则天下” 。常州府学正孟清也是替上司捉刀,贺表中有“圣德做则” 。这洪武皇帝大概当时讲的老家濠州方言,“贼”和“则”同音,怀疑是讽刺他做过贼,便将这些拍马屁的人全部杀死 。他年轻时当过和尚,因此也忌讳别人提起他这段自认为不光彩的历史,臣民们的上表中不许有和“僧”音相近的字,否则就会龙颜大怒,杀意顿起 。因此那时候连“医生”都改成了“医士” 。而且他这种忌讳扩大得让人摸不到边,一个人上表中有“取法象魏”,他念成“去发”,去发不是当和尚吗?又是讽刺老子龙潜时当和尚那段经历,没说的,让人把这人推出去“咔嚓”一声砍掉 。
说白了,朱元璋这心理和阿Q没什么区别,因为自卑、因为不自信,总怀疑别人瞧不起他,哪怕打下了花花江山 。阿Q因为头上有癞疮疤,便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直至忌讳说“光”、“亮” 。别人犯了他的讳,力气小的他就打,口拙的他就骂 。可这样一个流浪汉,一般的人不把他放在眼里,连王胡、小D这样的人也敢公然冒犯他的忌讳,他只能肚子里骂娘 。要是他和朱元璋一样当上皇帝,有无限的权力,估计王胡、小D之流都得死 。
朱元璋的忌讳太多,多得连老百姓取名,都不能用某些字,如“天、国、君、臣、圣”等等,甚至“博士、大官、太医”也在禁止取名的范围之内 。这么多的敏感词可把那些做大臣的吓坏了,这拍马屁风险太大了,搞不好把身家性命丢了 。可马屁文章又不能不做 。礼部官员斗胆恳求皇上,下一道表式,规定哪些字、词不能用,让臣民心中有数,便于遵守 。这洪武帝还不算太混账,便让翰林学士设计了一份谢恩表的格式,颁布给各有关部门,以后要上表谢恩,就照着这份填空就行了 。这下文武百官心头的石头落了地,拍马屁的风险一下子就降低了 。
- 警世古币:当朝皇帝发给文武百官们的警世钱物
- 光武帝刘秀简介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人物生平
- 刘协简介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生平
- 华夏文明的最高峰宋朝:皇帝都羡慕百姓夜生活
- 本该是中国流放的罪犯,韩国人却把他当祖宗祭拜
- 清朝为何放弃贝加尔湖,明明当时军师能力那么强大
- 和珅死党,死后家徒四壁,皇帝失声痛哭,赐谥号。
- 晨练有好处,应该注意些什么??晨练有讲究
- 大鹏鸟的实力怎么样?他为什么甘愿当老三?
- 刘襄和刘章是什么关系刘襄为什么不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