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来历和太极拳文化太极拳的由来介绍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 。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村民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男女老幼皆练习,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 的谚语 。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太极拳又有了一个大的改革与发展 。他在祖传老架五个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将太极拳套路创造性地发展成为当今流行的两个套路: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 。第一路动作大方,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
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劲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后人称这两路拳为太极拳老架 。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 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 。并教有名弟子陈花梅、陈耕耘、杨露禅等 。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 (小架) 。
第十五世陈花梅,字鹤齐(1796年-1869年),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武德高尚、功夫甚纯 。自幼师从陈长兴,聪颖善悟、勤学苦练,对太极拳、械无不精通 。家住陈家沟西,创建西北拳社,传授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