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将军李如松,他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师从当时三大才子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徐渭 。李如松在国内指挥过万历二十年平定宁夏哮拜叛乱的战争,在国外指挥过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尤其以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受到中朝人民的广泛尊敬 。
李如松少年时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来不断升迁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又名哱拜,音“博”)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 。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 。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 。果然,日军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
凭此战绩,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 。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最终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朝鲜 。但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次派去的三千人部队,由于主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轻敌,被日军大败 。十二月,万历皇帝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开始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
这场抗倭战争主要有三场,第一场是平壤之战,第二场是碧蹄馆血战,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 。
一、平壤之战:公元1593年1月7日,李如松率领的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震天动地,连日军主将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 。平壤城内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 。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
后来,明军虽攻破了平壤城,但残余的9000名日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明军损失也不小 。于是李如松一方面果断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包围残余日军,另一方面他派信使联系小西行长,表示“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 。日军无奈,只好趁夜由缺口逃出平壤城 。但李如松却在日军通过冰封的大同江时,命令士兵炮轰日军和冰面,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 。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 。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 。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地位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算是大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