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杰辜鸿铭:辜鸿铭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三 )


辜鸿铭所译的《论语》、《中庸》等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儒经西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译作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
辜鸿铭译经最大的缺点在于过分意译 。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随意增添许多原文没有的内容 。对于辜鸿铭英译儒经,曾存在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种是赞美推崇,一种是否定批评 。持前一种观点的以林语堂为代表 。林语堂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一书中这样评价道:“他(辜鸿铭)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 。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 。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有关儒家书籍的翻译,得力于他对原作的深切了解 。”持否定态度的则以王国维为代表 。王国维曾认真研读过辜氏翻译的《中庸》,并著书《辜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指陈其中大小弊病若干条,认为辜鸿铭的翻译尝试乃一大失败 。
不管人们对辜鸿铭译经活动的评价如何,但他对中华文化的阐释宣扬功不可没 。他所译的《论语》,流传甚广;所译的《中庸》曾被收入在《东方智慧丛书》中 。辜鸿铭也因此在西方声名大噪 。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学贯中西
辜鸿铭学贯中西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 。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 。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
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 。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
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能言善辩,处处体现着他的机智与幽默 。“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随地要找机会发泄” 。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中宴请欧美友人,局促而简陋的小院已够寒酸,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昏暗而又烟气呛鼻,而且,这帮欧美友人也不清楚“晋安寄庐”的真实含义 。于是,就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 。”辜鸿铭知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 。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工夫 。”辜鸿铭的一番高论,还真把他的欧美友人给唬住了 。
推崇国学
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 。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