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岛偷袭战,美军成功运用八路军游击战术

太平洋战争中 , 在美国军队的行列里 , 有一位善于运用八路军游击战术 , 在与日军作战中克敌制胜、极富传奇色彩的美国军官 。他就是美海军陆战队的埃尔森·卡尔逊中校 。卡尔逊中校之所以如此推崇八路军的游击战术 , 这与他在中国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
抗日战争开始后 , 卡尔逊中校作为军事观察员 , 被美国政府派驻延安 。他曾两次由八路军总部派到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 并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热情接待 。他第一次去 , 是在1937年12月底到1938年2月 , 由周立波同志陪同 , 在晋察冀边区访问了近50天 。周立波同志日后还根据此行写了一本《晋察冀边区印象记》 。在长达50天的访问中 , 他们步行和骑马走了2500里 , 两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 , 走访了冀中根据地的民兵、部队 , 还采访了日本俘虏 。卡尔逊后来回忆说:“这是一次艰难的长途旅行” , 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宝贵的经历” 。
在五台山金刚库 , 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 。他俩一直谈了大半夜 , 气氛十分融洽 。卡尔逊向聂司令员提了许多问题 , 诸如“八路军能不能在敌后坚持住?”“枪支和弹药如何补充?”“怎样对付日军的扫荡?”“游击战怎样开展?”聂司令员都给予了他满意的答复 。这些 , 使卡尔逊非常感兴趣 。他对聂司令员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 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放炮 , 你打过去 , 我打过来 , 我们这些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 , 根本不动脑子 , 枯燥得很 。你们这种打法 , 实在有味道 , 很有斗争艺术 , 一面打仗 , 一面考虑很多问题 , 不单着眼于军事 , 还搞政治 , 搞经济 , 搞文化 , 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 , 也是没有听说过的” 。
过了一年后 , 即1939年 , 他又第二次来到晋察冀边区 。他看到八路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 , 不仅在敌后牢牢地站住脚 , 还创建了一个蓬蓬勃勃、处处充满新气象的抗日根据地 , 他对八路军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作法非常佩服 。他说 , 我从晋察冀学到了许多新的军事思想 , 我也要这样搞 。
果然 , 卡尔逊回国后 , 他上书罗斯福总统 , 要求给他一些人员和武器 , 参加太平洋诸岛登陆作战 。罗斯福总统满足了他的要求 。
1941年 , 卡尔逊中校被任命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营长 。在训练过程中 , 他采用八路军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思想教育”的方法 , 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 , 为谁而战 。卡尔逊把部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称为“工合”(工合”本是卡尔逊在中国抗日根据地见到的工业合作社的简称 , 在英文中的意思便是团结协作精神) , 而“工合”一词随即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近战营的座右铭 。
太平洋战争中 , 第二近战营发扬“工合”精神 , 采用八路军游击战术 , 骁勇善战 , 被誉称为“卡尔逊的近战兵” , 令日军闻声胆寒 。而卡尔逊本人也名噪一时 , 被视为美军的一名良将 。1942年8月16日 , 卡尔逊出色地运用八路军“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 , 偷袭日军重兵守卫的马金岛一举成功 , 竖起他军事生涯的一块丰碑 , 也永远载入了美军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