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为什么日本会进攻中国,原来早有预谋!( 二 )


其计划为:征服支那应先攻略满洲 。如得满洲,“则朝鲜、支那次第可图也” 。他还具体拟定进攻中国的实施计划:在东京、关西、中州、筑紫、陆奥等八地域实行“富国强兵”,得雄兵 20 万人,然后由天皇渡海亲征,先锋直扑江南,以南京为临时皇宫之所在,录用支那人才,征服支那之后,再图东南亚、印度 。佐藤信渊先侵略满洲再征服全中国,进而侵占全亚洲的扩张路线,继承和发展了丰臣秀吉思想,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计划之先导 。
时至江户幕府末年,日本面临西方列强欺凌,陷入半殖民地危境,各类藩士竞相提出挽救方略,主流意见为:仿效西方,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对外关系上,顺从列强,榨取朝鲜、中国等邻邦,跻身侵略弱国的列强行列 。明治以降日本奉行的国策,基旨颇类 19 世纪兴起于西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既是固有文化传统所使然,也是对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直接仿效 。这种社会学说在日本的代表性思想家,前有幕末的吉田松阴,后有幕末明治间的福泽谕吉 。
▲ 吉田松阴(1830-1859)和福泽谕吉(1835-1901)
吉田松阴承袭佐藤信渊等人的扩张主义,并有应对时势的具体谋划 。他提出“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的“海外补偿论”,认为日本没有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实力,只能通过侵略邻国补偿被列强掠夺的损失 。吉田松阴的外交谋略由两方面组成:对西方列强暂为隐忍,顺从俄、美、英,对衰弱的邻邦中国和朝鲜则取侵略攻势,进而“控制南洋而袭印度”,为将来“并吞五大洲”作准备 。此种战略构想,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直接前导 。
吉田松阴在其创办的松下村塾培养了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领导人,高杉于幕末亡故,后三人皆成为明治维新重臣 。值得一提的是,1862 年,幕府派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高杉晋作等数十名藩士随行,他们在上海目睹清朝的衰朽,其“中国观”发生重大变更:由先前对“文化母国”的景仰,衍为对一个庞大弱邻的鄙视,并生出侵凌之念 。
参加此行的藩士峰洁在《清国上海见闻录》中写道:“洁现在上海军营看到,兵卒敝衣、垢面、徒跣、露头、无力,皆乞食,没有一个有英勇气概可见 。像这样的士兵,我一人可敌五名 。若给我一万骑,率之征战,可纵横清国 。”在上海看到清军的颓败之状,激发起高杉晋作等藩士的日本武士道精神,高杉在上海撰诗《晓步西门外》云:“自许皇国刀锋锐,五大洲中可独行 。”
福泽谕吉是阐发日本侵华战略的另一重要思想家 。作为启蒙论者,福泽力倡“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技术和西方制度,而仿效欧美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亦为题中之义 。他主张学习欧美,同时把中国、朝鲜等亚洲邻邦视作“野蛮未开”的“恶友”,予以抛弃乃至侵凌,这便是福泽的“脱亚入欧论” 。
为实施“脱亚”“侵亚”,福泽谕吉倡导穷兵黩武 。他的《通俗国权论》说:“百卷外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洋溢着武力崇拜 。他还一反“兵者凶事”之说,鼓吹战争对日本的好处 。福泽 1887 年撰《和外国的战争未必是凶事危事》,称“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 。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 。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 。”
按福泽的逻辑,打仗成为好事,其时间地点就是腐朽衰弱之际的清国 。可以说,福泽此议是为 7 年后挑起的甲午战争预为倡言 。同在 1887 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清国征讨策略”,此为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之端绪,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八纮一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