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的高考加分:从皮相到口音都可以加分( 二 )


元代的秦起宗,在这方面算是胡铨的徒弟 。他从小在军队里长大,忽必烈占据中原后,秦起宗多长了个心眼——自学蒙古语 。因交流没障碍,很快得到加分,“通蒙文而入仕”,后来官居兵部尚书 。
相反,有家乡口音的士子,往往会吃亏 。宋光宗时的赣南秀才陈元石,满口艰涩难懂的客家话,让主考官赵汝愚听得眉头紧锁,结果名落孙山 。几乎是同时期,河南籍士子郑钥却占了口语的大便宜,19岁即高中一甲第四名,还做了魏国公陈俊卿的侄女婿 。
古代还有些加分方式,比如字写得好可以加分;老爸曾有功于朝廷,儿子也能获得加分(如荫补);某个士子有特殊技能,即便科举成绩不够录取,皇帝也会给加分,赐“同进士出身”,等等 。总而言之,古代选才制度中的加分,除去部分对于相貌的偏见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公平公正的一种修正和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