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诛杀和珅为何在乾隆大丧之日有何隐情

和珅为清代大贪官,和珅被诛为清代大案 。清代以“贪鄙成性、怙势营私、僭妄专擅”而被诛杀的职位最高的官员便是和珅 。
近些年来,和珅的形象频频在戏曲舞台上和电视剧中出现,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 。由于这些是文艺作品,难免有“戏说”和艺术加工的成分 。历史上的和珅究竟如何,本文拟以清代档案为据,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
八旗子弟中的出类拔萃者
和珅,字致斋,姓妞祜禄氏,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满洲正红旗人,出身于一个中等武官之家 。其五世祖尼雅哈纳巴图鲁在清军入关的争战中,以军功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父亲常保除袭世职外,曾任福建副都统 。
网络配图
和珅童年时期曾在家中与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十岁左右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 。和珅博闻强记,不仅满、汉文字水平有了很快提高,还学习了蒙古文和藏文,为日后通晓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打下了坚实基础 。和珅的书法、诗词、绘画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众多的八旗子弟学生中,和珅是出类拔萃者 。
和珅何以受乾隆如此宠幸??
从入宫侍奉乾隆开始,和珅便给皇上一个很好的印象 。野史说,和珅长相酷似被乾隆赐死的一个妃子,且不论其真实与否,和珅长得五官端正,文弱可爱,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却是事实,绝不像小说、戏剧中描绘得那样丑恶,令人讨厌 。和珅首次侍奉乾隆,其“奏答甚合上意,奏对皆称旨”;乾隆问及其功名出身、乡试试题时,他边走边背,对答如流,“矫捷寻常”,深得乾隆赞许,“其知遇实于此” 。在以后的日子里,和珅善于揣测主子心事,办事干练,自此“恩礼日隆” 。
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大臣的进退,唯皇帝的个人意志是举 。“忠君”为封建帝王用人的第一标准,和珅的言行举止正符合这条标准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和珅对乾隆“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随令,殆同皂隶” 。即使是后来位居大学士后,和珅仍像当年做御前侍卫那样恭谨用命,“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珅以溺器进之”,与那些正人君子的大臣相比,古稀之年的皇帝自然更喜欢和珅这样殷勤周到的奴才,自觉不自觉地将其视如知己 。
晚年的乾隆,眼睛里只有自己文治武功的业绩,蒸蒸日上的盛世;耳朵里只喜欢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声音 。和珅正是抓住了乾隆暮年“喜谀而恶直”的心理,投其所好,以博得皇帝的欢心 。为此,和珅尽其所能,大事可以化小,“唯将吉祥之语入告”,甚至像镇压白莲教起义这样的大事,和珅明知是乾隆的一块心病,但从未将实情相告,而以“蒇功在即”蒙蔽皇帝 。
英人称之为“成熟的政治家”
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和珅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缅甸、琉球(今日本冲绳)和南掌(今老挝)等国的使臣,负责全权处理与朝鲜及英国的外交事务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有丰富外交经验的英国驻孟加拉国总督马戛尔尼勋爵担任使团正使来华,目的是完成英国国王和政府的使命,在中国“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利益和外交权利”,“设法增加我们对中国的输出,以及经常运送其它为中国人所喜爱的大不列颠及我们印度领地的产品和制造品” 。马戛尔尼配备了精于军事和精通科学与技术的人员共七百余人及大批礼品而来 。清朝官员开始并不了解其真正意图,还以为是恭祝乾隆皇帝万寿的“贡使” 。乾隆谕令“至接待远人之道,贵于丰俭适中,不卑不亢” 。
马戛尔尼使团于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到达北京 。由于此时乾隆正在热河行宫避暑,特令使团赴热河谒见 。双方首先在觐见皇帝的礼节上发生分歧 。清朝坚持贡使觐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的礼仪,英使坚持以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腿下跪礼代之 。双方都不肯让步,谈判几乎破裂 。和珅与英国特使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交涉,最后使英使同意按清廷礼仪行礼 。事后英国特使评论和珅说,和珅在谈判中“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