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徐达北伐的详解过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
【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徐达北伐的详解过程】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 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 。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 。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 。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 。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 。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
过程
攻取河南、山东
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明攻河南之战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 。[8] 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 。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 。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 。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 。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攻许州(今许昌) 。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 。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嵩县)、陕(今陕县)、陈(今淮阳)、汝(今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
攻取河北
参见:明攻河北、大都之战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 。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 。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 。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 。
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 。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