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何在《资治通鉴》中给唐高宗戴宅男高帽

【司马光为何在《资治通鉴》中给唐高宗戴宅男高帽】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不是宅男?不消说了 , 肯定不是 。翻开唐书 , 有这样一句话:“永徽之政 , 百姓阜安 , 有贞观之遗风 。”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 , 史学家能够将其跟贞观之治放在一起给与评价 , 怎么样?够给面的吧 。事实上 , 唐高宗的政绩 , 可以简单概括为“夺权、宽律、征战”六个字 , 说他是宅男 , 有点冤 。
那么 , 唐高宗的宅男帽子最早是谁给戴上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唐高宗 , 用了“昏懦”一词 , 恐怕是始作俑者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宅男”并非就一定“昏懦” , 但在中古时期 , 一个大男人若被人称为“昏懦” , 和敝在家里不出门大概意思也差不多 。其后 , 无论是正史、野史 , 还是民间传说、影视戏说 , 对唐高宗的宅男之评大多来源于老司 。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许多历史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 原因就在于某些历史被后来人为服务当时当事而加以篡改了 。是故 , 阅读和考证历史绝不能单凭某个史家的记录 , 而应该结合不同时期史家的记录加以综合分析 , 以辨其真伪 。就唐高宗来说 , 司马光给其戴宅男帽子 , 性质是一样的 , 时代需要 , 政治需要 , 个人需要 。
唐高宗最被后人所诟病的是与庶母武则天通奸 , 并放纵武则天擅权 。这在强调人伦正统的司马光等人眼里 , 是绝对不以为然的 。特别是武则天擅权此节 , 他在《资治通鉴》里举了两个例子 , 一是麟德元年(664年) , 每逢上朝 , 武则天都垂帘于后 。无论政事大小 , 高宗都会与她商议 , 中外谓之“二圣” 。二是上元元年(674年)以后 , 皇帝称“天皇” , 皇后称“天后” 。以此来武断地认为唐高宗太“宅男” , 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此时距高宗撒手人寰还有约十年 , 这种帝后同尊的政治格局是在高宗思维清晰之时有意而为的 。北宋是个道学萌生并逐渐流布的时代 , 加上司马光亲身经历过刘太后(宋真宗后)、高太后(宋英宗后)的临朝称制 , 自然要不遗余力地丑化武则天 , 警示执政的太后们不要妄想当宋代的“武则天” , 连带着就不能不矮化唐高宗:不争气的儿子 , 懦弱的丈夫 。所谓“资治通鉴”之名 , 就来自于“有鉴于往事 , 以资于治道” , 其用意不言自明:时代需要也 。
矮化唐高宗的第二个原因 , 可能跟长孙无忌被贬有关 。长孙无忌是永徽之初的一代权臣 , 还是唐高宗的亲舅舅 。我们知道 , 唐宋这两个朝代 , 经常发生皇权与相权之争 , 不是西风压倒对方 , 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 唐代尤甚 , 宋代要好一些 。唐高宗与长孙无忌之间的权力斗争就属于此列 , 最终 , 长孙无忌失败了 , 被贬至外地 , 后自杀而亡 。司马光等宋代士大夫站在为臣子的立场 , 自然希望皇帝最好是个摆设 , 好让大臣一展抱负 , 实现“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 , 所以要矮化唐高宗 , 说他是“昏君” , 意在为长孙无忌鸣不平 , 实际上 , 这也是说给宋代皇帝与太后听的 。他在“元祐更化”中主持国政的所作所为 , 几乎和长孙无忌拥有的权力一个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