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南京的士大夫们流行在家里亲自酿酒?( 二 )


南京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在门西的复兴中,尚没有重建遁园的考虑,因为相关的资料、图片基本没有 。“不过在接下来的建设中,也会考虑相应的元素 。”
明初南京回族人口数量相当可观
《客座赘语》书中的南京大小事
在南京,有一家清真老字号特别出名,那就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南京清真安乐园菜馆,因为口味“地道” 。而谈这些,都离不开谈南京的回族 。
自元代始,就有回民从西域等地迁至区内落户,清真饮食店应运而生 。据《客座赘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江宁县户籍总数3239户,其中回族人口为9230人,而万历户籍与明代皇都为南京的洪武初年相比,已“十不逮一”即不到十分之一 。以此推算,洪武年间南京仅江宁就有回族人口近10万 。如果加上其他县,南京的回族总人口数量就相当可观了 。一批茶社、饭馆、小吃店以及以自宰自销自加工自烹制为主的清真饮食网点也渐渐涌现 。
尧化门的大枣子“堕地辄碎”
《客座赘语》卷一有一条,题为“珍物”,就是土特产的意思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程章灿认为,所谓土特产,是会因时间而变化的 。明代的土特产,现在的南京人基本都不知道 。
姚坊门(今天称为尧化门)的枣子,据顾起元说,“长可二寸许,肤赤如血”,这么大,这么红,简直可以跟新疆枣子相比 。这种枣子“实脆而松,堕地辄碎”,枣子脆到这个分上,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种枣子,据说“惟吕家山方幅十余亩为然,它地即不尔,移本它地种亦不尔” 。姚坊门的枣子,必须配合吕家山的水土,别的地方都不行 。这正显示了姚坊门枣子的稀罕、金贵 。
明代南京人还流行用银杏果子泡茶,色味俱佳 。不过到了今天早已不流行了 。此外,当时玄武湖、莫愁湖等处的藕,也是颇负盛名的,“巨如壮夫之臂,而甘脆无渣滓,即江南所出,形味尽居其下”,是南京的大宗水产品 。
南京士大夫流行在家酿酒
如果你是一个酒徒,又生活在明代,你会大有口福 。《客座赘语》中对明代的数种名酒进行了品评:“计生平所尝,若大内之满殿香,大官之内法酒,京师之黄米酒,……绍兴之豆酒、苦蒿酒,高邮之五加皮酒,多色味冠绝者 。”并说:“若山西之襄陵酒、河津酒,成都之郫筒酒,关中之蒲桃酒,中州之西瓜酒、柿酒、枣酒,博罗之桂酒,余皆未见 。”看着顾起元这些生动的描述,想象着那些美食美酒的画面,简直就是“舌尖上的南京” 。
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南京虽不再是京师,但依然是南方最重要的城市 。而到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很多士大夫都在家中酿酒,一度蔚然成风 。因为他们觉得,市面上卖的酒非常粗劣,色重味浓,如同隔夜的浓茶,而且味道还很苦,一点都不精细,适合市井百姓畅饮,但不符合士大夫饮酒“清雅”之风 。在《客座赘语》卷九的“酒三则”中,顾起元记录的南京士大夫家酿的好酒有三十三种之多 。
晚明士子头巾花样迭出
明朝中后期,经济颇为繁荣,作为社会中产阶级的士大夫们,追新慕异,着意起个人的服饰行头 。时尚潮流之下,士大夫官僚阶层都追起了“时髦” 。
头巾在士子整套行头里是很重要的,明代的“花样美男们”头巾也是花样迭出 。《客座赘语》这样记载了那时的头巾潮流:“南都服饰,在(隆)庆、(万)历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异月新……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