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三国演义》将蜀汉大将魏延描述成一个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 。近几年来,关于为魏延这位蜀国名将翻案的评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 。这些拔高魏延、贬低诸葛亮的分析和评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为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诸葛亮在北伐后期确实没有重用魏延,这都是事实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始终不重用魏延?诸葛亮是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还是另有原因?我认为:现有的分析和评论都是未得要领的;因为在诸葛亮与魏延关系中,魏延是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器重的;至于诸葛亮没有采用“子午谷奇谋”和在对身后人事的安排中冷落有勇有谋但是又孤傲的魏延,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一个政治家为国家稳定而被迫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本文特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
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的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 。之后,他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多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
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成都,这时候,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今陕西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 。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时一军“尽惊” 。
为什么“尽惊”?因为汉中作为蜀国的前进基地、魏蜀两军的缓冲地带,它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 。占据汉中进可北争关陇,退能南蔽巴蜀 。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杨洪这样对诸葛亮说:“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蜀将黄权也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3]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表达得更为详尽:“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
刘备将汉中交给当时名气并不大的魏延 。为提高魏延的声望,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5]刘备非常称赞,众人都认为他的回答很有气势 。
诸葛亮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 。建安二十四年(208年)下半年,刘备的荆州三郡被孙权夺去,关羽也被东吴杀害 。刘备怒不可遏,在称帝后不久,就倾全国力量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 。这一败,导致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引起骚动和反叛,曹魏随时有可能进攻汉中 。汉中是蜀汉的重要屏障,正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才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 。
在魏延“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6]的苦苦经营下,汉中成为一个强大的、可以独立作战的前进基地 。汉中一旦陷落,蜀汉必将不保 。在魏延死后,王平等人在汉中沿用魏延的镇守方针,成功地击退过曹魏军的进攻 。而蒋琬放弃汉中,南撤到涪县后,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蜀汉面对前线的突发事件反应时间大大增加 。再以后是姜维虽然不断出击,也是因为基地太远,粮草供应困难,所以难有成效 。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经进献过“子午谷奇谋”: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怯而无谋”,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 。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请求诸葛亮分拨给他一万军队出子午谷,直接攻取长安;诸葛亮自领兵出祁山攻雍州,这样“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7]许多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蜀汉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中国,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 。考虑到后来蜀汉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尤其让同情魏延的人们深感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