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简介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
人物简介
李治(628~683),即唐高宗,字为善,汉族人 。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 。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 。
唐高宗共在位34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 。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徐懋功)、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 。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 。谥号:天皇大帝(初谥)/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谥) 。
评价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 。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 。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帝王生涯来说,“子承父业”同时又是不幸的 。当人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在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 。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 。差不多被历史忽略的高宗,却平稳地做了34年的皇帝,这在唐朝所有皇帝当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时间最长的 。高宗从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后,在位期间,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后的武则天因为经常会在一年当中数次改元而有18个年号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拥有年号最多的一位 。
大事年表
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 。
贞观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 。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薨逝,李治与同母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 。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最终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22岁 。
庚戌年(650年)永徽元年5月吐蕃赞普弃宗弄赞(617-650)卒 。9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是年雍、绛、同等九州早蝗,齐、定等十六州水灾 。
辛亥年(651年)永徽二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 。7月沙钵罗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讨之 。8月大食国始遣使来唐 。闰9月诏义仓改令率户出粟 。
壬子年(652年)永徽三年正月牢山之战,唐军大败贺鲁军 。吐谷浑、新罗、高句丽、百济并遣使入贡 。3月建大雁塔 。7月户部计,全国380万户 。1月驳马国遣使朝贡 。是年孙思邈著《千金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