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词人张孝祥曾经对哪一个美丽尼姑动心?

南宋大词人张孝祥年轻时非常爱国,曾经在大将张俊宴席上作了一首《六州歌头》的词,张浚为之罢席 。全词如下: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殊泗上,泫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茄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 。匣中剑,空埃,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
这首词自写作的那一天起,就不胫而走,成为当时文人指点江山的榜样 。不过张孝祥也曾经对一个美丽尼姑动心,只是流水无情落花有意 。那个时候,张孝祥要到临江做县令,到达临江县境的青石镇舍舟登陆,夜宿镇外山麓的女贞庵中,准备歇息两天,然后走马上任 。唐宋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盛行,寺庙庵刹遍及全国各地,大多备有洁净雅室,以供远道而来的香客住宿祈梦,和尚庙里可住女客,尼姑庵内也可供男客过夜 。久而久之,通衢大道附近的寺庙庵刹,大都肩负着为旅客服务的任务,和今天风景名胜地区的观光饭店,没有多大区别 。正是初秋季节,入夜月白风清,张孝祥忽听一阵悠扬的琴声,顺着琴声望去,一妙龄女尼正在焚香弹琴,眉目如画,姿态秀逸,酷似瑶池仙子,心中颇有所感,于是朗吟一词: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 。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
那女子正是陈妙常,她本是当地官宦之女,只因为自小体弱多病,家人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 。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 。空门多暇 。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人,穿着宽袍大袖的袈裟,就象仙女下凡,令人目眩神迷 。陈妙常听见有人朗诵诗词,心中大为不爽,便迎合了一首,想让这狂徒死了这份心: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张孝祥碰了个软钉子,怏怏而去 。
两天后,同窗好友潘法成来访,言语之间便谈到陈妙常,潘法成则听得心旌摇曳,决心继续老友没有完成的心愿 。就这样潘法成在急景凋年之际,住进了女贞庵中 。潘法成认为女儿家削发为尼,妙龄女郎长伴青灯古佛,总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再不然就是遭遇到巨大的打击或痛苦的折磨;否则好端端的何不穿红戴绿,涂脂抹粉,享受女性黛绿的年华,以及恋爱嫁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迎接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呢?于是,潘法成就问陈妙常:"人言,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红尘" 。陈妙常答道:"人思病时,尘心自减;人想死时,道念自生 。皈依佛门,乃获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经过大难呢?"
两人相谈甚欢,。一日晨起,潘法成兴致勃勃地踱往东厢去找妙常女尼,说是夜来填词一阙,烦请斧正 。陈妙常接过松花笺,只见上面写道: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种仙 。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 。那潘公子相貌俊朗,谈吐不俗,让陈妙常大有好感,于是和了一首: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法成一见有门,空帏孤衾,辗转反侧,青春的胴体,翻腾于无尽的苍茫里,那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妙龄艳尼陈妙常吗?于是展纸濡毫,也填词一阂: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 。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就这样二人就在尼姑庵中成就了好事,非止一天,不久陈妙常有了身孕,见到潘发成,珠泪盈眶,并从袖中掬出一幅彩笺递了过来,上面写道: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搦腰肢 。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