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的故事上古时期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 。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 。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 。
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 。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 。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
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的故事上古时期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 。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仓颉犯难了 。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 。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 。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 。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 。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 。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 。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 。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 。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 。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 。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