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建筑师郑方:验算3万多种不同工况,打造“冰丝带”动感屋顶

  • 人物简介
郑方,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体育建筑分会理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曾主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等5个竞赛场馆设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荣誉,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199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9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

新京报|建筑师郑方:验算3万多种不同工况,打造“冰丝带”动感屋顶
文章插图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方。新京报采访人员 陶冉 摄
  • 传承
场馆设计中的每一个技术考虑,都受可持续理念的支撑,给技术的使用赋予意义。建筑不只是美好生活的场所,它还是一个凝聚当今技术力量的复杂系统;它帮我们恢复失去的统一,重建我们与自然、社会休戚与共的感觉。我始终觉得,成为一个建筑师,有幸设计这些奥运场馆,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生活、热爱的城市描绘壮丽的画面、辉煌的场景,是我一生的荣耀。
“如果我们短暂的一生有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到体育场看比赛,一定是我全力推荐的。”建筑师郑方认为,在体育场馆观看比赛是无与伦比的体验,能够亲眼见证赛场上精妙绝伦的技巧、风驰电掣的速度和石破天惊的力量。
郑方和体育场馆的设计结缘已有20多年。初次参加体育场馆设计,是在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而他的博士毕业典礼,又正是在自己参加设计的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举办的。
从2003年至今,郑方主持了北京奥运会、冬奥会两次奥运会7个竞赛场馆的建筑设计,“水立方”“冰丝带”,这些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均出自郑方之手。
在郑方看来,建筑是“从无到有”的奇迹,奥运场馆则是最为复杂和最具挑战的设计。
从一片空场地开始,建筑是“从无到有”的创造
郑方的建筑设计生涯起始于他的求学之路。1988年,郑方以优异成绩考入建筑学专业盛名卓著的同济大学。
和许多中学生一样,郑方也是在进入大学后,才真正了解到自己学的专业是什么。能绘图是对建筑师最基本的要求,上大学之前,郑方并没有接受过美术基础训练,大学老师鼓励他:“你其他科目学得都这么好,学美术也没什么难的。”
成为一名建筑师,要学习非常广博的知识,从绘图、美术、工程技术到建筑物理、建筑历史,“建筑师是一个‘杂家’,一个博学的职业。”郑方认为,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片空场地到形成建筑,其间要协调很多专业,把结构、设备等协同安排到一个空间里面,这是建筑师的工作。所以建筑师需要学习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郑方也慢慢理解设计和创作——建筑必备的功能之外,建筑师还要有自己的信念,建筑要回答“时代的问题”。
1996年,郑方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清华设计院工作。在这里,他跟随庄惟敏先生,参加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的设计。“每个体育馆占据的空间都很大,都是超级工程。”从学院到工地,他开始在设计中学习、研究技术复杂的大跨度结构,为之后设计奥运场馆这样的超级结构打下了基础。
后来,郑方师从庄惟敏攻读博士,继续在建筑领域深造。2014年毕业的时候,博士学位授予典礼刚好就在他参与设计的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举办。
从2003年开始,郑方主持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与奥运结缘。他主持设计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等5个竞赛场馆设计,并圆满完成场馆的赛后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