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之战失败是因为将领慕容宝的骄傲轻敌

参合陂之战背景是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第二阶段,那时候前秦灭亡后,北方重新分裂,慕容垂复国后燕,继而拓跋珪在他的支持下建起北魏,本来鲜卑慕容部和拓跋部是世家姻亲,然而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哪里会有持久的和平共处呢 。
参合陂之战画像
因为后燕无理扣留拓跋珪的弟弟,两国关系渐渐僵化,待到势力日渐雄厚时,北魏联合西燕与后燕对立,但是不久西燕便被后燕攻陷,北魏则屡次侵扰后燕附塞诸部,正是在这参合陂之战背景下,后燕太子慕容宝奉命率军讨伐北魏 。可惜这个太子为人骄傲自负,又年轻气盛,在对北魏作战中过于轻敌,考虑不周,甚至没有派出侦查部队 。自大的慕容宝碰上极富谋略的拓跋珪,结果是燕军被北魏连夜部署的军队成功袭击,遇袭的燕军草木皆兵,混乱中不堪一击,最后五万人左右的军队只能逃出去几千人,被俘虏的将士惨遭魏军活埋 。
在此之前,后燕军队由于在滑台和长子两次战役中均获胜,征战北魏的士气显著高扬,然而这个参合陂之战背景却被北魏所利用,聪明的拓跋珪故意先让燕军长驱直入北魏地界,长其志气,使燕军骄纵,低估北魏实力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拓跋珪故意捏造慕容垂的死讯并散布给燕军,这无疑重挫了燕军的士气,尤其严重影响了其领导者慕容宝的精神状态,才有了参合陂之战的大获全胜 。
参合陂之战过程
公元395年,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队讨伐北魏,对手拓跋珪则率领二万北魏军队迎战 。然而参合陂之战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并非兵力对抗,而是谋略比拼,双方领导者的决策尤其重要 。
参合陂之战画像
尽管后燕兵力更胜一筹,然而参合陂之战过程中拓跋珪身怀谋略,不知不觉中化被动为主动,使战机大反转 。相比拓跋珪的沉稳睿智,后燕军队主帅慕容宝不仅年轻气盛,还骄傲自负,思虑不周全,在长驱直入北魏城区后,他没有深思为什么讨伐之路会那么顺利,自以为这是北魏怯懦的表现,低估了敌人的势力,对军队的管理和对外探查均有所懈怠 。与此同时,拓跋珪抓来燕军使者,迫使其向后燕军队捏造后燕君王慕容垂的死讯 。骄纵的后燕军队闻此乱了阵脚,变得军心不稳,以致内乱,慕容宝听闻父亲的死讯更是忧虑不安,辗转反侧,便狠下心烧船撤退 。这一切正中拓跋珪下怀,结果后燕军队在参合陂便被埋伏好的北魏精英部队偷袭,松散的燕军遇袭便陷入混乱中,不堪一击,最后大量士兵被俘,仅仅有包括慕容宝在内的几千人侥幸逃了出来,否则他们就会跟被俘的将士一样被魏军活活埋掉 。
因此在参合陂之战过程中,后燕军队在战况中已经落于下风了,实际上只等着北魏精锐骑兵的最后一击,敲定战果罢了 。虽然北魏获得了胜利,但拓跋珪的手段却谈不上高明,尤其是他命人活生生埋掉数万名俘虏的举动更是为后人谴责 。
参合陂之战结果
熟悉历史的人,都或多或少对十六国这个历史上的战乱时期有所了解,这些在东晋时期强大起来的小国家,在疆域上囊括了华北、辽东、漠北等地 。而参合陂之战则正是十六国时期发生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重大战役 。那么参合陂之战结果究竟如何呢?
参合陂之战配图
众所周知,在西晋灭亡之后,华北多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登国十年,野心勃勃的慕容垂力排众议出兵八万进攻北魏,气势汹汹 。北魏拓跋珪采纳了大臣的建议从都城转移示敌以弱 。以致后燕的军队一路之上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地,顺利地进军收降五原 。而此时拓跋珪派人去后秦求援,一边继续诱敌深入伺机而动 。而后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的后燕军队又被慕容垂已死的谣言所影响发生内乱,军队内部互相猜忌无心恋战,终被拓跋珪和后秦赶来的支援军队在参合陂击败 。参合陂之战结果就是如此,北魏在大胜的同时,也为日后对于北方地区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