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消防器械到底长什么样?( 二 )


在清光绪前,官民携手联合共同建设消防队伍,此时主要的灭火器也变为了水龙(又称“水铳”、“唧筒”) 。和早期简易的水龙相比,此时的水龙已演变成需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加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就基本组成了古代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
“水龙”需几十人发动
中国人民还善于向西方学习,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来提高中国消防水平 。光绪十三年(1887年)闰四月初七,杭州织造衙署呈准朝廷,购置了一台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腕力龙) 。洋车式水龙装有轮盘推动,但灭火时仍然需要用人工腕力出水 。清朝后期经过改造升级,可用马达发动出水,又称机龙 。水龙的使用需雇夫役50名,光绪十九年(1893年),杭州府署决定购置水龙两架、洋龙一架,并为此雇用水夫20余名 。至此,中国消防队中除去进口水龙、洋龙等大型灭火器材外,云梯、杠索、长钩、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灯笼等也是一应俱全 。清代诗人吴东发在看过“水龙”表演后还曾为其赋诗一首,其中“数人并力运枢机,呼吸纵送左复右”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水龙威力无穷 。
【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消防器械到底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