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吗?

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先是设计让关羽兵败身死 ;又让在战场上打拼数十年的刘备,却丢盔弃甲,最后落荒而逃郁闷而死 。他就是陆逊 。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有朋友可能觉得动机不是这样),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
这一仗让刘备输得很惨,甚至最后一病不起,丢了性命 。
关于这一仗,争议一直很大,有人说这是典型的以弱胜强案例,那事实到底如何呢?
一起分析一下 。
首先可以证实的是孙权确实是不想打这场仗的,但孙权在向刘备求和遭到拒绝之后,也就开始积极准备作战 。首先,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孙权再一次遣使向曹丕称臣,而曹丕则册封孙权为吴王 。这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于北方的威胁 。
但是对于孙权而言,局势并没有因此而有明显的改观 。用何人来抵挡气势正盛的刘备大军,是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老将程普已去世,而周瑜、鲁肃、吕蒙又不假天年,壮年病逝,周泰、甘宁在东线与张辽对峙于合肥战线,也无法调动,其他将领以猛将居多,智勇双全的帅才却难以找到 。
人选倒有一个,就是陆逊 。陆逊字伯言,是孙权之兄孙策的女婿,极富智谋,曾得到吕蒙临终的大力推荐,也受到诸葛谨的极力推崇 。问题只有一个,他太年轻了,才38岁,资历太浅,让一个38岁的人统领一个国家的部队,能否得到功臣宿将的拥护呢?能否抵挡得住经验丰富的刘备呢?但陆逊对此却早就成竹在胸,一接受孙权的任命,他立即开始着手防守军团的编组 。
东吴的防守军团,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统领五万大军在第一线拒敌,诸葛谨屯驻公安,孙权屯驻武昌,为后援 。孙吴三线总兵力当在十五、六万左右,实力在蜀汉东征军团之上 。而且东吴又采取三线纵深配备的战略,使得刘备东征军团面临的困难更是成倍增加 。
【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吗?】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无论从兵力,还是从将领的素质来讲,优势都无疑在东吴一方 。因此,决不能将夷陵之战与官渡、赤壁相提并论,称之为以弱胜强 。
但是,蜀军也有其优势 。首先是复仇之师,所谓“哀兵必胜”,讨伐孙权背义袭盟,全军同仇敌忾,有一股不可阻挡的锐气 。其次,刘备在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七月即出师东征,将士刚刚受封受赏,正是立功报效之时,加之刘备御架亲征,更使得士气旺盛 。其三,蜀军居高临下发动进攻,又善于山地作战,占有地利 。其四,从第一线兵力来讲,蜀军八万,吴军五万,蜀军也占有优势 。
而吴军兵力虽强,也有其弱点 。首先,荆州为刘备所统治十余年,而东吴刚刚夺取,虽初步稳定了局势,但民心仍然在蜀汉一边 。加之刘备称帝并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正统旗号,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其次,陆逊并未服众,若一旦处理不当,第一线军团随时可能分崩瓦解 。其三,曹魏坐山观虎斗,时刻准备趁火打劫,以收渔人之利,故而吴军实际仍然是处于两面受敌的态势,形势更为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