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战争中阵法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

野树当年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描述古代战争的小说时候,总觉得古人用的阵法好神奇 。善于排兵布阵的人,往往可以以少胜多,甚至更过分的像诸葛亮这样 “多智近妖”的家伙,竟然可以用石头和树木布阵,灭掉周瑜的千军万马 。总而言之,古代战争的阵法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何如此神奇?一直是令我心驰神往的话题 。今天在读春秋的时候,发现一段比较翔实的战争阵法描述,终于让我对古代战争的阵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分享给大家,以为共飨 。
没错,这次战争我们还是讲“繻[xū]葛之战” 。前文我们分析了繻葛之战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详见之前的文章《春秋时期的世界大战》、《一箭终结一个王朝的猛将》、《战争全明星》),今天我们探索一下此次战争的军事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讲,繻葛之战是一次标标准准的冷兵器阵战教科书式演练,比较全面地向今人揭示了冷兵器时代战争中,阵法的原理、阵法的作用、阵法的实践 。
▲鱼丽之阵想象图
阵法就是对士兵战力的集约化管理
打仗需要各兵种的协同配合 。每一个兵种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不同兵种之间如何协同作战才能避开兵种缺陷、发挥最大化的战斗力量?这就用到了阵法 。
《春秋左传》在“繻葛之战”中描述了一个“鱼丽之阵”的具体布置方法:“……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这里的“偏”就是战车部队,“伍”就是步卒,这个鱼丽之阵的具体摆法就是:战车在前、步兵在后,战车和战车之间的火力间隔用步兵填补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军事术语讲就是“步坦协同作战”,战车负责攻坚突进,步兵负责扩大战果 。这也很科学 。
从这一点看来,古代的阵战其实就是集约化管理兵种,极致发挥士兵战斗力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战争技巧 。
阵法就是一套科学指挥系统
除掉古代阵法的神秘面纱,阵法说白了就是对人力的极致运用 。古代没有发明对讲机,成千上万的士兵如何做到统一指挥?何时进攻、何时撤退,主帅的命令如何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一个士兵?左翼和右翼如何配合作战?战机稍纵即逝,指挥系统的精确性是战役成败的关键所在 。
为了解决指挥的问题,古人发明了锣鼓、号炮等听觉指挥系统,也发明了旗语、手势等的视觉指挥系统,但这些指挥系统都有一个极限容量,当士兵的数量超过一定数字的时候,这些指挥系统就会出现延迟甚至混乱,所以战法被发明了 。
科学家在研究鸟群飞翔的时候发现,哪些数量庞大的鸟群在空中整齐划一地转弯、闪避的高难度动作,却不会互相碰撞 。研究发现,并不是鸟群有什么神秘的“指挥系统”可以让鸟群中的每一只鸟都接收到准确的信息 。鸟群在飞翔时,后一只鸟会根据前一只鸟的动作、体态去作出相应的动作,这种动作调整是链式反应,领头鸟作出合理闪避,那么鸟群里的所有鸟都可以做到完美的闪避 。在这种鸟群的飞翔中,个体的鸟并不是直接接收到了头鸟的命令,而是只接受前一只鸟动作传递来的信息,这种单一化和简洁化的信息传递高效而准确 。阵法的作用于此类似 。
▲现代战争中的“步坦协同作战”


不同的阵法就是不同的预案:前排士兵突刺,后排的士兵就知道应该举矛,第三排的士兵就应该准备蓄力,第四排的弓兵就开始上弩…… 为了更高效率地作战,将军们会把战斗模块化,在平时分模块训练,作战时只需要告知模块名称这个简单信息就好,具体的细节反应早在平日里的训练里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