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累累的忠臣于谦为何被冤杀,但却没人为他喊冤呢

公元1449年,作为耻辱,被铭刻在大明史册 。在这一年,明朝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军护卫北京城的二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五十余位文官武将战死,明朝开国八十余年的积蓄毁于一旦 。
土木堡之变
这一年6月,北京紫禁城中后宫皇后嫔妃哭声一片,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争着逃跑路线,有人主张往南京跑,有人主张往四川跑,甚至很多官员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只等待早朝结束后立马带上家人逃离北京;大街上店铺早都已经关门,城中商人、百姓也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总之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大明王朝要亡国了,都准备逃离北京城,这一切与三百年前的大宋东京城的情景何其相似,甚至更加严重,刚刚立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大明王朝突然天塌地陷,似乎是已经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
【战功累累的忠臣于谦为何被冤杀,但却没人为他喊冤呢】在所有人都在准备逃跑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改变了历史,大明王朝因为有了他,没有重蹈三百年前宋朝的悲剧 。
这个人就是于谦 。
于谦
只有于谦站出来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 。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若无于谦力阻,则大明南迁之议便成定局,京师百姓,祖宗陵寝,俱都丢给了瓦剌人,就算日后得以收复,于国力、国威损失之大,亦皆难以估量 。
彼时皇子朱见深尚在襁褓,而且并非正式册立的皇太子,一个婴儿根本没有办法去凝聚危城人心 。年轻的监国朱祁钰手足无措,孙太后病急乱投医,在国难时一片迎立贤王声音中,打算迎立“诸王中最长且贤,众望颇属”的皇叔、襄王朱瞻墡 。襄王有多名成年子孙,他若得立,则帝系转移变成定局 。这样一来,英宗朱祁镇多半是不会被放回来了 。大概会学了宋徽宗,在沙漠放一辈子羊 。
于谦“立朱祁钰为帝,朱见深为太子”之议,既符合国难立长君的现实需求,又最大限度保证了宣宗一系的权益,使帝位不致落入旁支,对得起宣宗当年的君臣之遇 。岂料这亦令此时沦为瓦剌俘虏的朱祁镇怀恨在心,认定是于谦勾结朱祁钰谋夺了他的皇位,并最终导致了于谦的遇害 。其后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屡屡要挟明廷,于谦坚决主张社稷为重,严词拒绝一切寇虏妄求,才令也先手中人质失去利用价值 。同时又是于谦苦口婆心劝说朱祁钰“天命已定”,打消其疑虑 。朱祁镇因而得还,不用在漠北吃沙子到死 。
于谦
在京城守卫战中,于谦披坚执锐率领20万防军打败瓦剌,取得了京城守卫战的胜利 。
于谦在打败瓦剌后,联手明代宗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 。明王朝的国力日渐强盛,史称“景泰盛世” 。
明英宗朱祁镇及其亲信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同样已发现其中串联端倪,以他当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军政的权柄,若登高一呼,扑灭此乱本是轻而易举 。但如此一来,朱祁镇这个谋逆罪人或死,或废为庶人; 而包括朱见深在内的所有朱祁镇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宣宗朱瞻基一脉将永远失去皇位继承权 。
而代宗朱祁钰已然不治垂死,迎立其他藩王,必致国势动荡 。为了大明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谦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按兵不动 。当夜,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 。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 。……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