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藤江之战起因是什么白藤江之战经过与结果

白藤江之战起因
白藤江之战起因与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有关 。唐末,藩镇割据,地方上的政权都由节度使掌握 。唐朝灭亡以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白藤江之战就是五代十国时期两大节度使之间的战争 。


白藤江之战起因是南汉与静海之间的战争 。当时的南汉掌权者是刘庞,刘庞想要吞并静海地区,静海地区位于现今的越南北部,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后来静海节度使几次易主,当静海节度使落到矫公献手上的时候,南汉找到了机会 。
矫公献夺的是杨廷艺的权力,而杨廷艺的女婿吴权有自己的军队,因此他反对矫公献的统治,矫公献面对吴权的大军,不得已向南汉政权求救 。南汉的掌权者刘庞认为机会已经到了,就率军进入静海地区 。南汉军队进入静海地区后,与吴权的军队发生战争,在白藤江上交战 。
白藤江之战就因为南汉想要掌控静海地区而发生了,南汉想要控制静海地区,而吴权是想要自治 。白藤江之战结束后,吴权胜利,吴权在静海地区自立,脱离了中华 。
虽然白藤江之战的原因中掺杂很多私人恩怨,但本质上是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节度使之间的争霸 。南汉想要吞并静海,静海想要独立,因此双方发起了战争 。像这样的战争在五代十国时期很多,虽然起因是个人恩怨,但实际上还是节度使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即使没有私人恩怨,战争也会爆发 。
白藤江之战经过
白藤江之战的经过中,战争最早发生在吴权和矫公献之间 。吴权率军在艾州起兵,从陆路进攻矫公献 。矫公献被吴权打败,不得已向南汉求救 。南汉方面出动军队进入交趾地区,与吴权的军队发生战争 。


吴权的军队进攻大罗城,攻下城池后,杀掉了矫公献 。接着,吴权派兵在白藤江两岸的陆地上埋伏,并且在白藤江里用木桩插入河底,河水上涨的时候,淹没了木桩 。南汉的军队一路很顺利,进入了白藤江 。
白藤江之战经过中,双方的交战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南汉方面的水军进入白藤江后,大船遇到了吴权早已埋伏好的木桩,木桩将大船的船体划开 。南汉方面的水军损失惨重 。并且遭到了埋伏在两岸上的吴权军队的打击 。
南汉方面的主帅刘弘在白藤江遇到伏击后,兵败身亡,南汉的士兵有的投降了吴权,有的侥幸逃过了一命 。南汉的君主刘懿在得知自己儿子刘弘战死的消息后,将入侵静海的军队全部撤了出去 。
白藤江之战经过的最后,吴权的军队占据了静海的大部分地区,不但扫清了矫公献的势力范围,而且也将南汉方面的军队赶出了静海地区 。吴权在静海地区自立为王,脱离了中华范围圈 。白藤江之战的经过中,南汉军队失败的原因是骄兵,在白藤江流域过于粗心,中了吴权的计策,本来南汉军队是很有可能会赢的,但最后却失败了 。
白藤江之战结果
??白藤江之战之战结果中,南汉方面损失非常惨重 。南汉方面的水军在白藤江流域遭到吴权军队的伏击,大船全部沉水,士兵或者被淹死,或者被吴权的水军乘坐小船杀死 。南汉的主帅刘弘也战死 。


白藤江之战结果中,吴权方面大获全胜 。吴权的军队不仅打败了矫公献的军队,而且还打败了南汉的军队,使得南汉的军队撤出了静海地区 。吴权在白藤江一战中只用很小的损失就剿灭了南汉军队 。
静海地区的新政治格局在白藤江之战结果中出现,旧一代统帅矫公献的势力从静海地区消失,矫公献也在大罗城之役中身亡,南汉想要涉足静海地区的计划落空,静海地区新一代统治者吴权出现 。
越南北部与中华地区分离也是白藤江之战的结果 。静海地区就是现今的越南北部,在唐末的时候属于中华地区,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当地有很多军阀割据一方,但依然是中华的范围 。吴权统一越南北部以后,自立为王,脱离了中华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