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middo;里希特有着怎样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特点是什么

发展阶段
汉斯·李希特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 , 他师从著名钢琴家、指挥家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学习基本乐理常识 。然后再按照音乐节奏在胶片负片上使用黑白笔触绘制各种几何图形 ,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声画对位前提之下 。出于共同的追求与爱好 , 汉斯·李希特结识了性格孤僻的瑞典画家维京·伊格林(Viking Eggeling) , 二人开始研究同一课题——如何使绘画有节奏地运动起来 , 后来二人的活动中心由瑞士转移到了德国 。起初汉斯·李希特决定使用纸裁剪而成的圆环制作一部动画片 。他试图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达赋格曲的节奏感 。1918至1919年 , 他完成了名为《序幕》的实验动画短片 。
【汉斯middo;里希特有着怎样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特点是什么】动画创作
汉斯·李希特于1920至1925年制作了三部短片:《节奏21号》、《节奏23号》、《节奏25号》 。通过时隐时现、飞来飞去的方块与三角 , 试图营造出纯视觉的音乐节奏感 。但是由于影片实验色彩太过浓厚 , 而制作也过于粗糙 , 因此很难博得观众的好感 。其实这个想法与迪斯尼的《幻想曲》如出一辙——但是美国人就很聪明 , 懂得折衷 , 在进行“音乐视觉化 , 视觉音乐化”的实验时懂得拿米老鼠说事 , 于是乎既叫好又叫座;而德国人就过于钻牛角尖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 如果他也懂得迪斯尼的赚钱方法的话 , 德国和美国早就合并成一个国家了 。1926年 , 当汉斯·李希特进一步研究了摄影机及镜头特性后 , 制作了一部探索人类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之间关系的动画短片——《电影学习》 。影片初步奠定了导演日后的制作风格:大量使用各种摄影光学技巧、后期洗印技巧(例如多层叠加);动画结合真人表演同步进行 。影片中的真人多多少少使人感觉有些怪异(无论是装束还是行动);而动画则上演了一幕幕几何图形的舞剧 。
电影创作
1927年汉斯·李希特为UFA制作了《通货膨胀》 。其中《戴面具的女士》(Die Dame mit der Mask)段落以一张带有美元图案的照片为主线 , 而无穷无尽的数字‘零’符号就是这位女士的面具 。他觉得这绝对不是一部纪录片 , 而是一部主乐调贯穿始终的实验电影 , 或者说是一部关于通货膨胀的论文 。1927至1928年间 , 汉斯·李希特为‘Baden-Baden音乐节’制作了一个动画短片《早餐前的幽灵》(Vormittagsspuk) 。那时有声片还没出现 , 这个创作灵感来自Mr.Blum发明的‘提示符’——专门为乐队指挥提示乐谱的设备(类似于卡拉OK歌词提示) 。它并不能实际完成同期声的功用 , 但却能在画面上营造出同期声的效果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帽子、项链、咖啡壶如何造反的故事 。这个充满音乐韵律的作品在他柏林的工作室完成 。与汉斯·李希特之前的作品相比 , 《通货膨胀》虽然也强调声音与画面的节奏问题 , 但是他已经不再刻意追求使用画面图解音乐的做法了 ,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点点抽象幽默感的叙事电影 。当然 , 过去影片那种怪异的基调与各种光学特技的频繁使用依旧被保留了下来 。有趣的是 , 在他的动画片中 , “逐格摄影”的技术反而很少见到 。尽管导演大大改变了自己的风格 , 《通货膨胀》依旧不被观众所接受 。原因很简单——制作过于粗糙——导演连如何隐藏吊在帽子上使之飞舞的线都不知道(那根线就那么一览无余地、赤裸裸地悬在空中) 。1929年 , 汉斯·李希特推出了根据赛马改编的短片《Rennsymphonie》 , 反响平平 。接下来的日子对他而言并不光明 , 没人理解 , 无人喝彩 , 只能靠制作广告度日 。于是 , 他离开德国游荡于瑞士与苏联之间 , 最终定居在美国 。四五十年代之间 , 他与过去的“达达主义”老朋友以及一些美国的艺术家制作了不含任何动画成分的纯实验电影 。例如与Leger、Emst、Ducchamp、Man·Ray、Calder合作完成的影院长片《能用钱买到的梦》(Dreams That Money Can Bu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