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多裸官: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怪现象

古代中国,基本都是“裸官”,“裸官”治天下 。
这句开玩笑的话,让人深思良久 。众所周知,“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 。因家族而滋生关系,因关系而滋生腐败,周而复始,让古代中国的执政者头痛不已,因此,吏治向来是统治者的头号课题 。说来有点意思,中国古代的吏治,其实是从“裸官”开始的 。当然,这个“裸官”并不是现在的通行含义 。我只是拿来借用 。“裸官”这个词,在本文中没有任何贬意 。
中国古代,从县治开始,为官均异地任用,一般不带家属去“陪官”,因此,网上有“古代裸官多廉士”的说法,很形象 。比如,与海瑞、丘浚齐名的清代官员陈瑸,号称“岭南三大清官”之一,就是一个典型的“裸官” 。陈瑸(1665-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属雷州市)人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进士,知福建古田县 。他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粜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等,曾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 。其清廉卓绝,可为楷模,圣祖康熙称为“苦行老僧” 。陈瑸在外面做官20余载,“裸官”一个,独身在外,从未携带家眷 。儿子想去探望,苦于路途遥远,缺少路费盘缠,竟难以成行 。陈瑸也没有请师爷,只有一两个仆从,以瓜果蔬菜为食,史称“官厨惟进瓜蔬” 。陈瑸是个七品县令,每年俸禄是45两银子,平均每月3.75两银子,以其俸禄可以养三个半人,如果把老婆孩子等等带在身边,根本养不起 。当年,康熙皇帝召见陈瑸,曾问官俸够不够?他说,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够用 。别人贪污,主要是生活奢侈,才不够用 。康熙五十七年,陈瑸死于福建巡抚任内 。死前,他立下遗嘱,将任内贮存下来的公款与养廉俸13400余两银,全部上交国库 。
中国古代“裸官”众多,归根到底是同古代中国“回避制度”相关 。
回避制度草创于西汉时期 。汉武帝刘彻最先提出异地为官的想法,以此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 。到东汉桓帝时期,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三互法”出台,就是“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 。比如,东汉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他妻子娘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上书回避,后调任平原相 。到了宋代,回避制度明确提出了回避的具体内容,即亲属回避、职务回避、科举回避和诉讼回避 。明清时期,回避制度更加严格,明文规定:“凡官员亲戚于职事,有统摄或相干者并回避” 。明朝则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必须穿越半个中国,因而有“千里为官”的说法 。清朝法律略有缓和,规定不得本省为官,一旦为官,须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 。这种避籍制度,根本目的,就是让官吏孑然一身,在辖地举目无亲,避免过多的亲情关系 。清朝还规定,“若在五服之内,虽住处不同,仍应回避 。”这个任职回避的制度范围,包括了宗亲、外姻及宗族等,特别是宗族回避,包括了同乡情谊关系 。这一回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
【古代中国多裸官: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怪现象】
匹配“回避制度”,古代中国还有相应的官邸制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为官之人的生活“不确定性” 。南宋学者王应麟曾撰《玉海》,在“官制”一节,他有明确定义:“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 。“邸”是建在京城,给官员住的房子,故又称“官邸” 。官邸制其实就是一种官员住房制度,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职期间居住的住所,从一品到八品,尺寸不同 。这个“馆”字,有点意思 。汉字中,“馆”与“官”二字联系紧密 。《说文解字》称,“馆,客舍也 。”而“舍”里住的“客”,就是大小官员,先秦时期“馆”、“官”二字还可以通用 。这种“宿舍”,也称“官舍”或“吏舍”,隋唐叫“赐第”,两宋叫“公宇”,明清叫“官房” 。至于县令,一般叫“令舍”,配给的房间也很少 。《大清会典事例》就规定“六品、七品官给房四间,八品官给房三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