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继位之谜:乾隆立储为什么不挑嫡子长子?( 二 )


【嘉庆帝继位之谜:乾隆立储为什么不挑嫡子长子?】 嘉庆先后有八位兄长的早逝 , 对于他日后的嗣位 , 无疑是关系甚大 。嘉庆出世时 , 按顺序虽说“升”到了第七位 , 但其嗣承大位的希望 , 仍是微乎其微的 。事态将如何发展 , 就得半靠机遇 , 半靠自我奋斗了 。嘉庆在初时之所以不大显眼 ,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 就是生母后台不太硬 。在封建时代 , 一般来说是“母凭子贵” , 但反过来说 , 母亲的地位及影响 , 有时也对儿子的命运和前途起着决定性作用 , 这在宫廷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他的生母魏佳氏 , 既无特殊的本领 , 又无任何特殊的背景 。她的父亲清泰 , 只是个不入传的内管领 , 其家本属汉军 , 其后才抬入满洲旗 。魏佳氏入宫后 , 也只是个很一般的贵人 , 直到乾隆十年(1745)才封为令妃 , 这与同时期众多的后妃相比 , 显然是低格的 。嘉庆在长达三十六年的皇子生活中 , 从来未有提督师旅、征战四方 , 因而谈不上有什么战功;也从未督官临民、治理政务 , 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政绩;就连乾隆十分频繁的巡游天下 , 除每年例行的秋弥木兰外 , 嘉庆侍随的机会也屈指可数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 , 皇子时代的嘉庆 , 确实是一位不大显眼的十五阿哥 。
清朝前期的皇帝 , 在继位之前都有不同的经历 ,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清太宗皇太极 , 他过的是戎马生涯 , 无论在称帝前还是在称帝后 , 都在统帅八旗 , 奋战疆场 , 他的皇子时代 , 可说是除了战斗还是战斗 , 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
二是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 , 他们都是幼年承继大统 。福临即位时年仅六岁;玄烨即位时也只有八岁 , 所以他们的皇子生涯 , 既短促又简单 , 他们的才干与智慧 , 都是在做了皇帝之后才表现出来的 。
三是世宗胤禛 , 他的皇子时代特别长 , 直到四十五岁才得以继承帝位 , 其活动内容也相当广泛 , 有学习生活、随帝巡视、参与军政决策、督师从征、审理案件等 , 但更多的是直接参与争夺帝位的斗争 。而所有这些活动 , 对于日后称帝都是很有帮助的 。
第四就是高宗弘历了 。他的皇子时代 , 与上述诸帝大不相同 , 基本上是过着书斋生活 , 嘉庆帝和高宗弘历的经历很相似 。三十多年的书斋生活 , 虽说是漫长的 , 但对他来说却是十分有益的 。嘉庆相当聪敏 , 就拿读经来说 , 六岁入学 , 十三岁即通五经 , 这就很不简单了 。难怪乾隆在他通经后的第二年 , 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 , 就遵用密建家法 , 把他内定为皇储 , 又是祀天 , 又是祭祖 , 祈求皇天保佑这位刚满十四岁的嗣君 。可以这样说 , 嘉庆之得以嗣承大位 , 很大程度是他自己克勤力学、涵濡德义的结果 。是皇子 , 就有嗣位的希望 , 不过要把希望变成现实 , 还得半靠机遇 , 半靠自我奋斗 。
嘉庆的奋斗并不像乃祖雍正 。他不耍权谋 , 不靠残酷的争夺 , 而是靠自己的品行、德性和学识 , 在自然的静态中 , 慢慢地赢得了父皇乾隆的赏识 。此外还得靠更多的机遇 , 而这种机遇 , 他也是有的 。嘉庆得以嗣位 , 除了他自身的条件外 , 其外部条件 , 特别是诸兄弟情况的变化 , 实在是太重要了 , 也是太富传奇性了 。他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秘密箴名、内定为储君的 , 当年他只有十四岁 。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 , 才被公开宣布册立为皇太子 , 而这时的嘉庆已是三十六岁 。这段令人寻味而又捉摸不定的时间 , 也实在是够长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