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成皋之战汉军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二 )


急于速战速决的项羽遂任命大司马曹咎为主将 , 固守成皋 , 却因曹咎莽撞的性格令楚军在汜水一战中遭受重创 , 最终 , 这场旷日持久的成皋之战以楚军的惨败落下帷幕 。
【解析成皋之战汉军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成皋之战过程
成皋之战 , 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两位首领 ,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的统治权 , 围绕战略要地成皋而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成皋之战过程繁杂 , 规模浩大 , 从汉二年五月至汉四年八月 , 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之久 , 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场直接决定了楚汉兴亡的城防争夺战 。
成皋之战过程
由于成皋之战过程持久 , 因而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出现了几度形式转换 。
首先 , 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无论在兵员数量还是战斗力上 , 都比刘邦的汉军高出一筹 , 因而最初刘邦是处于劣势的 。再加上凭借奇袭占领了彭城之后 , 刘邦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安于逸乐 , 疏于戒备 , 不久就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 , 狼狈出逃 , 彭城也因此而失陷 。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 ,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的刘邦很快调整了状态 , 采纳张良等谋士的正确建议 , 联合韩信、张耳等部壮大汉军实力 , 继续强军备战 , 同时 , 充分利用楚军内部矛盾 , 策反英布等大将 , 逐步瓦解楚军正面战场的战斗力 , 在多次与楚军的交手中积小胜为大胜 , 从而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格局 。
此时 , 成皋之战过程已进行到决胜阶段 , 汉军在兵员素质和战斗力上都有了大幅提高 , 而楚军却因粮草供应线被汉将彭越所阻而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 。急于速战速决的项羽遂派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 , 岂料 , 这重大战略失误终究为楚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急功近利的曹咎不听项羽的嘱咐 , 被汉军的激将法所误 , 终在汜水一战中遭受重创 , 导致成皋之战以楚军的惨败而告终 。
成皋之战的意义
古往今来 , 许多军事爱好者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成皋之战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的确 , 成皋之战规模巨大 , 持续时间达两年之久 , 为古代军事史上所罕见 ,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那么成皋之战的意义究竟为何呢?
成皋之战的意义
首先 ,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疲敌制胜、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 。在交战双方都投入重大兵力的前提下 , 刘邦充分运用政治手腕和军事韬略 , 技高一筹 , 大败楚军 , 赢得了此战的最终胜利 , 如此宝贵的战斗经验 , 当为后人所效仿学习 。
大战之初 , 在遭遇彭城惨败的情况下 , 刘邦率部出逃 , 而后重整旗鼓 , 采用正面相持、两翼进攻的战术对楚军实行多次袭扰 , 分散敌人主力 , 以达到迟滞敌军的目的 。同时 , 在战略上争取主动 , 积极争取敌方将领为己方所用 , 最终变被动为主动 , 对楚军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 , 汉高祖刘邦不拘一格 , 后发制人 , 采用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军事谋略 , 为后世兵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参考史料 , 这不得不说是成皋之战的重要意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