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围城:后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南北朝时代北魏末年,戍边北方六镇的鲜卑将士和族人,不满北魏汉化后自身日益没落边缘,遂联合发动起义,北魏境内各族军民纷纷起兵响应 。
东西魏北方争霸
在这场大叛乱之中,六镇之怀朔镇出身的高欢趁势崛起,将起义的二十多万兵民收为己用 。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东魏正式建立 。次年,出身六镇之武川镇的宇文泰,拥立元宝炬建立西魏 。北魏亡国后,两位皇室后裔贵为东、西魏皇帝,却不过是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的傀儡而已 。
【玉璧围城:后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东西魏建立之初,东魏继承了北魏大部分国土,拥有六镇精锐军队;西魏偏居关陇,资源、人口与兵力皆远逊东魏 。所以在东西魏争霸北方早期,东魏是主动进攻方 。
535年的小关之战和两年后的沙苑之战,宇文泰以弱势兵力,连出奇兵,两次大胜东魏,西魏岌岌可危的局势得以扭转 。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扩大战果,夺取河东大片地区(大致在山西省黄河以东、汾河以南) 。
西魏建立之初的疆域没有图上那么大,而且西魏土地贫瘠,东魏多为富庶之地
西魏占据河东地区的战略意义极端重要:一方面在关中外围建立缓冲区,避免西魏核心地带遭对手直接攻击,另一方面,河东之地直插东魏军事中心、山西晋阳(高欢丞相府所在地)南部,西魏跨过汾河就可以北上威胁高欢老巢,令其如鲠在喉 。西魏凭借河东要地,至少在地缘与战略层面不输东魏 。
538年河桥之战西魏小负于东魏之后,大将王思政在河东的玉璧筑城 。玉璧城坐落于山西峨嵋台地、北濒汾河,“城周八里 , 四面并临深谷”,只有南面有道路与台地相接,但也很狭窄,不利于大军兵力展开 。玉璧的地理地形环境决定了其易守难攻,西魏选择此处筑城作为河东战线中枢是极为英明的决策 。
第一次玉璧之战西魏小胜
高欢也意识到玉璧的重要性,但自持兵强马壮,并未将玉璧守军放在眼里 。542年高欢亲率大军从晋阳出发,南下进攻玉璧,意图吸引西魏主力救援,同时令驻守河南的大将侯景伺机直取关中 。
宇文泰亦针锋相对地布局,令西魏太子出兵假做救援之举,关中诸军则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高欢本打算与西魏主力决战,未以攻城为主要目标,没有带足攻城装备 。玉璧经过三年持续构筑防御工事,加上地势天险,可以说固若金汤 。高欢攻城不利、损兵折将,又遭逢大雪,士兵伤亡加重,不得不撤围而去 。第一次玉璧战役,西魏轻松获胜 。
高欢(496-547年)
宇文泰之所以不遣救兵立即援助,既是对玉璧防守有信心,也另有一层不能明说的顾虑 。玉璧守将王思政是被宇文泰毒杀的北魏孝武帝的洛阳旧臣,其军事才能虽被认可,却不属于宇文泰信任倚重的六镇旧将和关陇豪族 。王思政手下没有西魏精兵,只能招募民勇整编军队,因此即便玉璧之战损失过大,对西魏军力影响也很小 。
此外,南北朝时期将领叛变投降屡见不鲜 。宇文泰不将重要资源分配给非核心集团的将领,也在情理之中 。日后的长社之战,王思政走投无路之下,向高欢的儿子、继承人高澄投降 。
首次玉璧之战胜利后,宇文泰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东征 。其时东魏大将高仲密妻子李氏被高澄调戏,河桥之战高仲密之弟死于东魏诸将不和,雪上加霜的是,高欢已开始猜忌戒备高仲密 。543年,高仲密趁外放做官之机叛降西魏,宇文泰立即派军前往接应,东西魏邙山战役爆发 。
宇文泰(507-556年)
本次战役西魏首尝大败 。此前宇文泰反复运用突袭策略胜敌,此战高欢高度戒备,西魏军夜袭彻底失败,损兵三万,宇文泰差点被俘 。第二天两军全力会战,战况极为激烈凶险,高欢险些丧命,但西魏骑兵实力毕竟逊于东魏,故而再败 。但高欢没有趁宇文泰溃败果断追击,失去了歼灭西魏主力、甚至直捣关中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