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刘备携民渡江是在把老百姓当肉盾吗?

赤壁之战前,刘备从樊城南撤,沿途大批荆州百姓跟随刘备南下,《三国志》记载: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备携民渡江 。现在有一种观点,说刘备携民渡江的原因,是将老百姓当作抵挡曹操攻击的人肉盾牌,真的是这样吗?
赤壁战前,在刘备放弃樊城的南撤途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大批荆州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赶来追随刘备 。
刘备带领军队向南撤退,沿途百姓不断从四面北方赶来加入队伍 。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越来越缓慢,到当阳(今湖北当阳)境内时,大约有十余万百姓加入队伍,离开家园,踏上漫漫的旅途,走向未知的远方 。
类似的情景,在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大批人民渡江南迁时没有出现,在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后大批人民逃离北方时也没有出现,只在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班师途中出现过,中原父老因为害怕金军的报复,于是跟随岳家军南下 。
这是人心向背的一大标志,是刘备深得人心的如山铁证 。
这么多荆州人民,不是不希望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不是不在乎自己的田产房屋,不是不知道跟随刘备前途莫测,但他们还是毅然用自己的双腿做出了选择 。
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 。曹操屠城的往事,也许他自己已经淡忘,但人民不会忘记 。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
却不全是因为曹操屠城 。如果只是惧怕被杀,那么可以四散逃命,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追随刘备?而刘备恰恰是最危险的人物,曹操绝不会放过他 。
这么多百姓选择追随刘备,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爱戴刘备,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刘备 。
人们有从众心理,一批人追随刘备南撤,就会带动更多的人 。所以,加入刘备队伍的人民越来越多 。
现在有一些曹迷不顾荆州人民自愿追随刘备的史实,认为是刘备妖魔化曹操强迫人民南迁、拿百姓当人质作肉盾,根本就是扯淡,不值一辩 。曹操多次屠城杀降,他的暴虐早已世人皆知,何用刘备妖魔化?如果刘备要逃生,最好的办法是轻骑南下直取江陵,曹军根本追赶不及,哪里需要什么肉盾?就如要防火,最好的办法是隔离火源,而不是考虑用哪种方式灭火 。
刘备也不能未卜先知,没有料到随行的百姓会惨遭不幸 。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种,答案也有很多种,但能够得到的答案,只是亲身实践的那一种 。在实践之前,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确切答案 。历史同样如此 。
历代研究历史的学者,很少对人民自愿跟随刘备这件事提出质疑 。三国历史有着太多的疑团,许多事件的记载出入很大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件事却没有争议,因为这虽然难以令人相信,却是不折不扣的史实 。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刘备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么多百姓的爱戴以及后世广泛的颂扬,与正统不正统没有多少关系,而在于他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一贯作风践行仁义,地地道道深得民心 。
建立汉、唐、宋、明等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很多,却没有谁有过这样感人的事迹;建立像蜀汉一般规模割据政权的帝王更多,却没有谁赢得民间如此广泛的颂扬 。
后世对刘备的颂扬,并不是开始于《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早在唐代至北宋时期,刘备及其他三国重要人物的民间形象已经基本成型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就描述了小儿对三国故事的痴迷情形,说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北宋时,三国故事更加普及,成为茶馆酒肆说书人的重要题材之一 。苏轼在笔记小说《东坡志林》中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人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