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明代皇帝金冠

【明朝服饰:明代皇帝金冠】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 。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 。
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陪葬之冠 。又称翼善金冠 。
1956年,定陵地下宫殿厚重的大门缓缓开启,在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顶万历皇帝的金冠——翼善金冠 。目前,这顶工艺水平精湛的金冠珍藏在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中,并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
这顶金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 。据专家介绍,此冠虽只属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其制作工艺技巧却已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纵观这个冠体,竟然找不到一个接头,一个焊点 。
明代万历金冠
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通体为极其精致的金丝编织 。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 。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当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罗纱、蝉翼轻盈透明 。在半圆形的帽山上,立着两片状似兔耳朵的金丝网片,一颗太阳状的明珠高悬在两耳之间,两条金色的行龙足登帽山,正面昂首眺望明珠 。
后山与折角也全用金丝编成,编织形式同前屋 。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金饰件,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码焊成形 。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却不露丝毫焊口痕迹 。这样绝妙的技艺令专家学者叹为观止 。
对于这顶极为珍贵的翼善冠,专家的评价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缕织工艺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